在中国最有现代化气息的都市,一位流浪的乞丐,油头垢面,面对人群侃侃而谈,人们惊呼:江湖那不是打打杀杀,江湖是人情世故!有些人干脆表白:小丑在殿堂,大师在流浪!
这件比较霸屏和霸道的流浪汉,开始颠覆人们传统的几件事情:
1、何为大师?那些静下心读书的人,皆可成为大师。
2、当下对事物现象,不对文化?在互联网时代,这是一种必然。
3、不读书才是人们思维和思想的差距!今后的差距就是读书、手机以及在手机上读书。
4、网红是这个世界上,不可思议的跟风者!全国粉丝和网红、蹭网红者,络绎不绝。甚至一些年幼的学生也以会见大师、和大师合影、握手、对话,感到万分荣幸。
5、内容或者叫材料,会一段时间,进行发酵和疯长!一些机构和文化爱好者,开始隔空喊话,愿意和这位大师成为一种“热情的关系”,所以跟风去拍摄的人,无非两类,一类是真心羡慕流浪汉的学识想要过去与他探讨一些问题,而更多的人,只是利用了大众的“猎奇”心理,通过拍摄视频,趁机获取更多流量罢了。
6、反差和颠覆,蜕变一种社会交互的“怪圈”一些女人开始围拱,推波助澜。
7、下沉和吸附的网络流量,反映出流量的可怕性。在抖音的“霸屏”,形成一段时间的流量旋涡。
8、平台和传播、内容形成小视频业态。商业和抄家开始介入,不知道“我和大师的33个夜晚”是不是要被“师娘”出版?
9、直接凸显社会价值的背面。在其中说明“家是灵魂的存放之所”
10、人心、人性、任性、忍心、韧性……关乎于“性”的问题,会越来越多。人们开始挖掘和互喷,形成一种舆论,表达不到誓不秀的气概。
据说,这位大师真名叫:真实名字叫沈巍,也并非复旦高材生,就是上海一所普通大学毕业的,虽说也确实进入过公务系统,但当时并未结婚,所以那些说他因妻女车祸去世导致精神出现了问题的,更是胡说八道。
至于为何选择流浪,从沈魏的口述中,也可以知道个大概,因为这位流浪汉对过去的一些事过于耿耿于怀,心里一直都迈不过一个坎。
沈先生曾经是上海市徐汇区的一个公务员,1993年,因倡导“垃圾分类”,所以每天都会收集废品,最后却被别人说成脑子有“病”,被单位劝退病休。
之后他就开始了自己的流浪生活,而且在流浪过程中,一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垃圾分类”。他说,自己并不喜欢流浪,只是这么多年来,因为一直在做垃圾分类回收,捡拾的废品垃圾比较多,原来的住处人家不允许自己将这些“废物”带回住处,所以才不得已被迫流浪。
流浪汉怎么红起来?因为“一个被歧视的人,居然比我有学问那么多!”的心理。新、奇、特的原因大部分在于“反差太大”, 让人们有种“意想不到”的认知冲突。好看的小说、戏剧都是拉大某种冲突,所以很有戏剧效果。
他的外形与谈吐学识产生的强烈反差使人们产生错觉,以为这才是大师,然后就争相传播,同时沈先生又和伪大师们形成反差。“大师在流浪、小丑在殿堂”这句话,唤起了人们对这个社会的不满情绪,无处安放的不满,都安放在了沈先生身上。
看了他大部分视频,他的思维清晰,见解独特,知识深厚,广度也足够,但算不上渊博,不过总体来说,秒杀当今90%的普通人是没问题的。
他的走红也折射出了现代人不爱读书,使他这种爱读书却又在流浪的人反而成了稀有。
物以稀为贵,因此出名了。但愿那些网红的追随者,在大师的蛊惑下,投身到“垃圾分类 人居环保”的社会公益之中,这也许是“善莫大焉”一件事情。
(作者:刘晓宁 中国广告长城奖获得者;中国广告实战案例终审评委,资深策划师;专注品牌策划、营销策划30年;新媒体品鉴专家,中央文化干部学院文化新业态研修班学员;甘肃云西部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