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一种思维方式的组合,也是量变到质变的前端区间。在执行和实施的过程中,有不断试错和纠偏的特质。尤其是作为企业家来说,就是要和一般的人不一样。
现在只能出一些所谓的商人,能够在某某行业中,有顶尖思维的人,少之又少。比如,联想的柳传志,在和司马南互撕的时候,国人才知晓了一个“南有华为 北有联想”,都是伪命题,前者是正道,后者一塌糊涂。那些互联网上的“断头贷”一些破事,居然和联想有关,国家注重信息安全的时候,其家族要以DD在美国上市,让国人足迹一览无余。
“南有茅台 北有皇台”这是这种情形,一个发“臭”的品牌,(皇台,为什么臭,在武威人的口中打听一下)还要让人再闻多遍吗?
难道说,企业家只能做一般人不做的事情,才能成为企业家?事实上大部分人当不了企业家,很大的原因是无法进行要素组合,而是愿意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做事情,认为这样完成任务了。刚开始要钱,不要脸,后来更是要钱,不要脸。让这个社会的主流价值“鞭挞”,成为公众的“口慧”。
一个行业要做一些事情,多做要素组合,才有更多机会创新。
比如,一个行业协会的会长,比如打着行业发展的旗号,结果给自己做嫁衣,那么时间久了,你这个会长,那些会员也不是傻子,也就在忘记初心中,彰显的是自己的私心而已,为此,你介绍自己是会长的时候,也就是要钱不要脸而已。
传统的行业在数字化的变革中,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有些渠道,就是数字技术通过各种形式进入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形成新产业组合。
特别是品牌的概念,在新的消费链中死亡。比如,我们说,茅台会死掉!五粮液也会死掉了!
那么在不就的将来,人们可能会喝由茅台或者五粮液的一个数字化的符号,这都不是不可能的。
在数字技术跟白酒组合,就有了一个之前没有的行业——数字白酒;数字技术跟出租车组合,就有了出行的新方式;数字技术跟金融组合,就有了以前没有的电子支付。
我们说数字技术是有渗透性的,在多数行业和产业任何环节,都会产生的新概念组合。
产品的品牌创新都可能超乎我们的想象,只是我们会重新定义我们的环境,适应我们面临的生态。
对于一些快消产品,如何在新的终端,体现品牌价值,彰显文化价值?那么,在情绪化中创造一个新东西,有一个很大的成本支付,其中就是要教育消费者接受新东西。但今天几乎不用,因为今天很多创新是现有事物的重组。
现在的很多创新是现有事物的重组,人们易于接受,没有学习曲线,也不需要经验曲线。
创新是一种方向的选择,只有组合各种新元素,很多新东西都在朝这个方向走。当你理解这个概念的时候,你就会认知当下与发现未来。智慧性的认知,是你并不知道原有东西的本质需求到底是什么。当你理解这个本质需求的时候,你对创新就更容易理解。
对于酒类来说,新零售和零售本质上没有任何变化,因为零售的本质就是便宜、便利、便捷三样东西。新零售加进了数据逻辑,使得企业的利益架构,发生变化,在便利、便捷和便宜方面比传统的零售表现得更好。
很多的企业认为,文化是要上墙的,但对于与消费群体的认知上,是残缺的不完整的。其实,企业的文化并不是在文化的传承中赋予新内涵,企业文化中最难的不是吸收新观点,而是放弃旧有的习惯。
有时候,人力资源(HR)的做事,都会让企业陷入道德缺失的境地,陷企业领导于不义。在全民发声的年代,尽管有很多渠道,但是,网络的声量也会使得,这些目标在网络空间中,有气无力。
如果和你解除劳动关系的人,用“脚”算一下账,这个单位收入太好了,他会把吃奶的劲用上和你死磕,让那些对事情的“介入”弥漫网络空间,传播就是一种病毒。如果我们没有“防控病毒”的意识,就会让我们在认为正确的事情中,成为感染者。
企业需要能够忘掉已有的经验和习惯,而不是丢弃原则和底线。我们要学会分辨尤其是那些曾经被证明过成功的经验,针对时间的边界并找出新的解决方案,把自己过往的经验、最擅长的东西放掉,这是关键,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懂得学习,并从而获得创新。
比如如果我们在学习雷锋的过程中,如何融合和对标?首先,我们从人性的力量中,顿悟人性的光芒。孝顺自己的父母,对别人的父母客气对待,改掉傲慢,改变盛气凌人,改掉一些不符合公共利益的事情,这不就是学习雷锋吗?所以,笔者在企业文化创新中,如何学习先模人物的同时,会把放弃旧有习惯,作为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作者:刘晓宁 原题目:企业家如何避免要钱不要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