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些小企业和一些主管部门惶惶然“空穴来风”表演,然而,那些企业只是认为自己的消费洞察模式。一旦消费模式改变以后,你的商业模式便不灵光了。
疫情时代,那么我们的对手或者敌人是谁?你能不能说清楚?
疫情改变的是空间,改变的场景,改变的生产方式,改变的工作方式。。。。那么由于消费的场景发生改变,消费者的选择权发生变化,有时候跟品牌无关,只会跟平台有关,只会跟流通的链条有关。
在共享和战略上,只能是一个办法,就是价值链是否和服务的价值符合社交原则。
情感诉求如果摒弃了对手,忽视了消费群体的认同,那么,所表达的情感只是一种自怨自艾的一厢情愿。
定位产品诉求,比如过生日、纪念某某、什么产品特征等,说这些其实和消费群没有一点关系。那么你的产品在消费群中,那一部分共性的和竞争对手的认同在哪里?那么找到这一点,就叫定位,这个定位的模式,就是和竞争对手的抢钱的模式。
做产品不是吃饭喝酒那么简单,因为在饭局上的品鉴和品价,和消费洞察的结果的不靠谱的,把体制内落后的产业感念结合无效的社交用来做产品,其实很无奈的。
比如兰州的牛肉面,今天创新,明天创新,都是一些同质化的复制,传统的堂食模式,在疫情的后时代,依旧追求落后的时间成本的付出,没有效率。一些最火的所谓牛肉面面馆,在疫情后,出现乌泱泱的吃面人,就认为是很火的生意了。然而,社区发现一个“米姐”,便可关门大吉。
一些传统的餐饮场,还是纠结什么服务员不好招,什么为这个城市培养了多少烤肉师傅,在当下的后疫情时代,有什么创业可借鉴的?那些就业局的专家,如果没有国家工资,让他们去创业,那么创业的政策和思维,估计自己都说不出来那么高大上的思想了。
当下的餐饮,如果还是曾在找一个炒菜师傅、找一群服务员,帮助你去卖,这样做餐饮的,这事情可能越来越难了!
中国空间站的宇航员餐饮食品,多么吸引国人的眼球?然而,国内新新的吃饭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吃饭的社交功能也在降低和变化,餐饮在注重效率和利润。疫后,餐饮的方式和社交方式发生了改变,首先是餐饮在追求极致的效率。
西贝莜面也是餐饮界的一张风向标。
比如要去西贝吃饭,后堂连锅都没有。为什么?只要你把预制菜菜扔到蒸箱和烤箱,3分钟就可以啦,这就是预制菜的魅力,解决出餐,追求效率,预制菜是一个大方向。
某某新闻,兰州在某某地占地某某亩,兰州牛肉面产业园奠基,什么小食品孵化基地,看好传统风味和落后的产能,估计也是日后的表演场而已。因为,决策者把消费者的幸福感,定位在“打造兰州人民的幸福面和获得感”,所以,转型经济成为了牛肉面思维,要么二细,要么二柱子。
吃饭在悄悄改变,所以,妈妈的味道,是以后稀缺性的人生梦想!(作者:刘晓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