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时候,一位朋友到某某地去沟通“宣传项目”,然而,其境地可想而知。所以,现在做工作,不是看颜色,而是要看温度。
比如精准扶贫是大事,那么“到迪拜扶贫一日游”,有可能成为关注度。
…………
电视台的一位编导说:刚追上温度,正做着呢,搻们的温度,什么时候,已经降下来了……
不知几时开始,“流量明星”也成为一些地方追逐的热点,它常常以拥有大批粉丝的演艺明星。到了一些地方,一部手机“晃晃”,就有了市场号召力?一些传统的媒体记者只能敬陪末座。
一个一个的媒体圈子,成为痕迹展示的平台,但是,需求和方向不明晰,就认为大流量回带来大人流?而证明流量的关键就在数据,比如微博粉丝有多少人?每发一条微博,跟帖多少、转发多少?
关键要看,有多少人互动。
近来,直播很受欢迎,一些传统媒体的记者,纷纷下河“抓鱼”,一场直播,居然只有三两个人点缀,在屏界。不光是平台经营的思路问题,而且,主要是对直播的题材要进行分析,做一些“功课”。
前不久,某某市召开“第二届黄河风情文化旅游节”新闻发布会,就遇到了传统媒体夹杂互联网媒体,相结合的传播手段。但是,现在做直播的就是一些县域负责人貌似做报告的讲话,这既叫答记者问,又叫领导讲话,这样的直播,对于一般浏览直播的用户来说,简直就是没有温度的,自娱自乐。
直播开始,就是和用户开始互动的时候,直播的消息,不仅要有翻越消息壁垒的创意,而且要对目标用户,进行消费洞察,有方向的“靶心”效应。
其次,大家都知道“罗胖子”的直播很厉害,所以,有些小领导以为只要直播,就会有很多的关注量,罗胖纸每一个话题后面团队有多少人?你的秘书夜以继日赶出的小稿子,能有多少是受众感兴趣的?
“你说,你们县的茄子,上央视了!”如果你不发朋友圈,我这么爱吃茄子的人,真的不知,也没有看,周围的人,好像也没有议论啊!
作为一个做传播的小记者真的很无奈,给某某地做一个整版,在其微信平台上,只有8个人关注,发一周了数量果然有了改善,有30多人阅读了。估计这是真实的,这个小记者的朋友圈,也有这么多人吧。做传播真的很认真又很艰难。
不过,数据虽然好看,却不一定真实。最近,共青团中央在社交平台上发文,指出某一亿转发微博涉及数据造假,以该种方式营造出来的“流量小生”,将会带坏整个传播界的风气。
然而几个小鲜肉,搞上些无聊出轨、乱伦之类的消息,动辄多少亿人关注,这几个“破人”的大剧?这数据是怎么形成的?这脑子估计是淋雨了!这使得人心浮躁,醉心于奇技淫巧的人越来越多,而潜心向学的人越来越少。
这样的所谓粉丝经济,是目前文化界的可悲之处,虚高到了荒谬程度,那些用“五毛特效”做出的“精神狗粮”,已经伤害了这个社会的“眼球”。
所以,对于身边的媒体朋友转发的资讯,我们要认真点赞,给予鼓励,因为,他们传播是认真的,真实的。
若只以流量作评价,恐怕是低俗、快餐内容更受欢迎。真正有效的评价机制,流量可以作为一种参考要素,但绝对不是单一的评价指标,只有将受众群体、互动度和美誉度等指标都容纳进来,才能更有效地评估作品价值。(作者:刘晓宁 中国广告长城奖获得者;中国广告实战案例终审评委,资深策划师;专注品牌策划、营销策划30年;新媒体品鉴专家,中央文化干部学院文化新业态研修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