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这个词,很壮观,财富的名称。可是在时代的演变中,产业成为一种泛指行业和生产链的关系。
产业是最具有创造性的,为此,把干事业、做商业、搞文化等人群,都会划给一个标签。
创业就是这样一个重新划归的过程,也是一个迎合产业的过程。
拿文化产业来说,官僚文化产业是不讲市场关系的,民间文化产业是自生自灭的,宗教文化产业是润物格物的。这个时候,对于我们的周边,大官僚体系的高效的,小官僚体系则是高成本的。
一位河西的企业家,张口闭口钱学森,其打造的科技梦想和自悟的人生梦想,自我发酵着。崇尚文化和产业,风牛马不相及,文化+也是需要一种商业模式,这是文化+和融合文化的过程,也就我们常常说的业态融合。
那产业的角度看互联网,互联网仅仅是一个工具化和社会属性的途径。从互联网的维度上讲,产业就是一个对接和反复对接的过程。
那么是互联网,即渠道,要么是IP,即内容。
前端的文化产业,讨论和理论的东西,已经非常多。我主要讲众创产业。在互联网条件下,文化行业的发展有了新的机遇,学术界有一种判断,说现在是审美文化视觉化的时代,即视觉文化的转向。
视觉文化的一个焦点就是形象,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非人物形象,动漫就是塑造人物形象和非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的载体和工具。
过去敦煌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先有一系列的产品,这些产品塑造出很多形象,产品的广泛传播使它创造出来的形象得以获得长久的生命,成为甘肃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载体和名片。然而,这和社会生活有多大的关系?文化不更多地服务大众,那些文化的具象的东西,也只是沦为小众艺术,夜壶文化亦然。
大师、大家匮乏,伪善的仁切波重现江湖,自己装装也就罢了,而且还要导演,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毫不犹豫加入了宗教文化产业之中,现眼也是一种体验。
现在有了另一种方式,可以先有一个形象,然后再根据这个形象开发动文化产品,这就是现在业界谈论得非常热烈的IP,也就是原创内容知识产权。在网上首先会出现一些单独的形象设计,然后被网民、被社会所认可,敏感的企业有意识的去发掘、加工、提炼,从而去创作的很多的文化产品。
这样的创作,它有两个特点,一个是众创,可能是有一些非专业的人士来提供了一个创意,然后通过网络传播使它得到认可。
第二个就是它从一个创意走向产品和商品,需要一个孵化的过程。
这个孵化过程由谁来完成?我认为是需要由企业来完成的,现在单个人的或者小团队的创意设计水平,已经不能够很好地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欣赏水平,需要通过专业化的甚至是国际化的公司进行提炼加工,我把它称之为创意孵化产品的过程。
企业能够整合社会化力量完成这个过程,这就是IP的完善、IP价值的提炼,就是把IP做强。(作者:刘晓宁 中国广告长城奖获得者;中国广告实战案例终审评委,资深策划师;专注品牌策划、营销策划30年;新媒体品鉴专家,中央文化干部学院文化新业态研修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