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一种现象,每到一处参观和访问,都有一项环节,就是参观当地的产品。比如,一些文化方面的展会,那么就摆出一些所谓的文创产品,一些电商平台自然,会让人浏览一些花里胡哨的土特产……无非是告诉你,我们这个地方,就生产这些东西。因此,我们在想,物产丰富并不代表产品化的要求。比如一些所谓的特产,不经过精挑细选、清洗灭菌,就直接包装,这样产品“特殊”在哪里?有可能还祸及人的健康,再比如有些产品注意事项,缺乏市场的监管,自产自销,良莠不齐,可想而知这样产品的品牌,有多少消费价值?下面,笔者就谈谈产品的品牌方面的一些思考。
1、要形成产品,那么产品的魔力究竟是什么?其实,产品就是创造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感共鸣。什么意思?形成产品的内涵,让人感觉要不安现状(原来没有见过、体验过,很想尝试)、有吸引力(名称、色彩、包装、性能很诱惑人)、议论话题的热潮(符合一种人们关注的热度,比如健康、营养)、代表市场的导向(具有品类的优势)。
2、如何发现产品缺陷?对于产品的性能,解决和解答,消费者没有开口告诉你的困惑。产品没有满意度就不可能有满意度,比如,一款很畅销的白酒,在宣传自己的文化适合度,做了大量的推广文案;但是,针对白酒担责,适时倡议适量到适度喝酒,有利于健康的的诉求。功能化的描述,其实是浪费消费者的金钱和时间,使之操作含混不清,影响产品的使用。
3、产品的需求创造最大的障碍,必需通过消费洞察,人们的惰性、多疑、习惯和冷漠。大多数听说过某产品的人,都会持观望态度,正是这种态度限制了需求的增长。成就和摧毁一件产品的力量,往往是看不到的东西。很多需求创造者都发现90%的背景因素,除非出现“天地人和”,否则根本不会出现,未来的消费者是按照所属于的族群,来购买东西,当他们认可这一品牌的属性,就去买这个品牌所有的东西。
4、互联网时代,最容易出现品牌,也最容易消亡品牌。行业本质决定了需求的关系,互联网+改变了传统行业的市场模式,如何适应和优化,亦是创造新的供需,但是这并没有改变商业的本质。因此,互联网+就是在叠加行业最本质的东西。
5、产品在联名新技术的时候,我们要清醒地知道,新技术本身几乎不会直接创造需求,要将意外、运气、远见、坚持、和偶尔情况综合在一起,寻找激发力,让潜在消费变成真正需求。比如一个地方生产大量的木耳,但是怎么让潜在的消费变成真正的消费?通过新技术生产“木耳露”,是不是更能发挥原料的附加值,否则越宣传可以养生,越是距离潜在消费越远,要形成品牌力就很艰辛。
6、快速的产品精进曲线,是扩大品牌主权的重要举措。对于产品缓慢的改进就等于产品的平庸。很多产品总觉得“一招鲜”,不思精进,而是用价构模式,欺骗消费者。这些伎俩,无非是东施效颦的模仿者,会被挤压到更小的空间里去。用户的满意度斜线越大,新客户被吸引就越大。
7、明星消费者和意见领袖对产品的引领作用。场景营销的模式,最能体现产品的消费价值,这样是最直接和有效的内容。这类的营销也是难度最大的,当然,这也是在营销中,最考验营销者智慧的。这个世界,需要一种共享的思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所以,如果固守品牌,而不去包容其他,那么,这个品牌也仅仅是个产品而已。
(作者:刘晓宁 中国广告长城奖获得者;中国广告实战案例终审评委,资深策划师;专注品牌策划、营销策划30年;新媒体品鉴专家,中央文化干部学院文化新业态研修班学员;甘肃云西部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