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艺术、科学、技术还是商业,灵感都来源于实际行动。这也就是我这么多天,一直在思索的问题。
我们一会在互联网的世界里,一会又跳跃到现实的世界当中,以至于我们的情感,已经受到了互联网的制约,或者说一种更大的释放。越是想释放,越是被这样看似没有边界的世界禁锢着,我们开始变成陌生的熟人。
有血有肉,情感丰富,个性十足……只是一个符号化的语言,在思维的空间里,我们更象无数颗运行的“原子”,或者相向,或者相对。
这种信息源,聚集的时代。我们要创新的意识,我认为创意,这不是来源于网络,而是来源于看、闻、听和亲身的感受。
后来,我把这样的感受和认知上升了一步,创意更是来源于我们的学习方法。
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同类的问题,或者说我们同类遭遇同类的问题。
我们的客户、消费群体、同事或者是朋友,都已经变得无所适从,各类型的促销手段不起作用,我们得到的数据,使之这样的波动越来越小,近似于直线时,从起点到终点,这样的图像,并不能给我们任何创意的惊喜,反之,社会中无限的烦躁和浮动,占据了我们的心智。
画地为牢,束缚手脚,诸多的因果,开始在循环中依次叠加,我们的心里背负之重,无论我们提出什么问题,无论我们是多么机智,我们的时间都在对方的不解和误判中,又成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只要我们规避愚蠢的问题,把握时机,在需求的窗口期里,关注周边世界,随时做出积极的判断,获得信息,建立趋势的“区块链”,对于正常的模式,进行赋能,大量投入精力和智慧,我想这就是我认为可行的创意方法。
我们要开始寻找亮点。这样思想的亮点,是一个体系化的创作过程。
从“模糊的问题到认识问题,并且有一套自己的认知的体系和框架”。
主动存储这一理念,涉及的实施方案,就是这种理念的“路径”。
对于创意者,首先有热情,而且不必担忧方案的前景如何,放肆地提出一些问题,而是在交集和验证中,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正在成型的工作进程。
(作者:刘晓宁 中国广告长城奖获得者;中国广告实战案例终审评委,资深策划师;专注品牌策划、营销策划30年;新媒体品鉴专家,中央文化干部学院文化新业态研修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