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同,不相为谋”、“道不同,平台相随”。这就是现实,有些企业家咨询,现在的人这么难伺候啊!
孔子在后来的《论语·卫灵公》中写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有人说:文人论书,屠夫道猪,道不同,不相为谋。可以说,从吾所好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在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故事:
东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二人同在园中锄草,发现地里有块金子,管宁对金子视如瓦片,挥锄不止,而华歆则拾起金子放在一旁。又一次,两 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 。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自此以后,再也不以华歆为友 ,这也太震撼了!有一种震撼叫做亲眼目睹。
言归正传,我们探讨一下企业之道,也叫企业的文化之道。前些时候王建林和儿子的话题炒的狠扎心,朋友圈也有儿子要入选甘肃娇子,让大家投票,这真的好玩!后有说:这位企业家换肾了,估计还能活几年……
中国的企业多以人治,而不以认知而概莫能外。说清楚一点,一部分中国企业的文化就是老板文化,有点象“经儿”到“经国”的衣钵传递。
这个企业在人们的心目中,究竟是什么样的现状?共同的符号价值是怎么体现的?不是很清楚。
企业文化传播的三个原则:企业价值观的确立、企业制度的确立、载体层的丰富化和定型化。
在企业初创和具有规模之时,企业文化在企业的运行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凝聚力。每一个关联的节点,都是从核心出发的。当初,在原辅材料上,号召“把水分拧干的”执行官,现在有可能就是最贪婪的敛财者。所以,在价值确立的初期,这些制度,很适合企业的发展,是有章可循的、有套路可以沿用的、框架是明晰的。
企业文化是员工的共同价值观。这在企业中,非常重要。诚然,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部分。
我们有几位BOSS朋友,对待员工,那可是春天般的温暖,然而,当一件事情说明,这样的价值认同,是长久的,在业内也是同行的。
客户要设计图,这位小设计师说:“老板你太不理解我了,我今天都感冒了,你还要我上班!”
结果,BOSS丢掉了客户,惹得客户一顿埋怨。
(这位设计师拿着设计和这家客户做了低廉的交易,小设计师认为,他也是有客户的,所以成立公司,准备大干一场,结果可想而知。没有过多久,去另外一家公司打工,这家BOSS问前面的朋友,这个设计师怎么样?我的朋友只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小设计师,估计自绝活路啦!)
我们在做任何一个组织时,都要考虑一个问题,就是价值观问题。
从一些层面说,职工对企业存在的意义、经营目的、经营宗旨的价值评价和为之追求的整体化的群体意识,是企业全体职工共同的价值准则。
当然也有人说,这是价值观连锁体系”。
企业价值观的确立,很大程度上受到企业历史和企业家的影响,来自于不知不觉的历史传承。如果对企业的老员工进行一次促膝长谈,你会发现他们都有非常类似的感触和观念,这就是传统,这就是价值观,没有成文但却深入人心。
只是企业内部的人员,往往由于置身其中而不知,至少是没有抽象提炼出来。
如果您需要了解或确立一个企业的价值观,你只需要翻出陈年旧账,沿着企业成长的道路看一遍,看看企业的历次重大决策,你就能不假思索地得出企业的价值观。
“当价值观相同的人聚集并实现各方价值的平台。”否则,这个组织的结果就是,要么就是油去了灯不亮,最后就是吹灯拔蜡。
以后的员工作为团队的合作主体,如果不认同认可核心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并且深刻地理解并贯彻到自己的行动之中,才能复制总部的成功,否则就会四处碰壁、最终失败。
优秀的价值观具备深入、长久的驱动能量和适应性。
所谓“志同道合”,志不同则道不合。中国企业既然要讲精神,那么对BOSS的做人的品质,要求是很高的,在企业初创,或者国家法制健全程度不高时,一些积习,还可以勉强容忍的话,现在的新时期,对于品行就更为重要了。
在某种程度上,企业价值观是“利益和道德理想的平衡”。那种空洞的、说教的、单纯强调道德理想的、不涉及利益的价值观,很多时候只是企业家的“一厢情愿”而已,对企业的发展长青起不到任何正面作用。俗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如果员工打心里不认同企业的价值观,那么再多的宣传教育和文体活动都无济于事。此时不要怪罪员工,感叹自己在“对牛弹琴”,而需要反思自己企业价值观的确立是否有失偏颇。
企业关键人物如企业的创始人、缔造者、变革领导人、企业成长中的里程碑式领导,他们个人的价值观,他们在关键时刻的决策也会深深影响企业的价值观。
志同就是价值观认同。我们认为,企业价值观的确立,要综合考虑所处行业、企业个性、人力资本、消费文化、利益相关者各层次的需求(如员工、管理者、股东、大众的经济需求和社会需求等),尤其要要考虑本企业提供给顾客的核心利益是什么?
很多企业能延续多年而依然享有蓬勃的生命力,正是因为其企业价值观兼顾了利益相关者各层次的需求。
也只有这样的价值观,才能指引企业持续发展、长久生存。
(作者:刘晓宁 中国广告长城奖获得者;中国广告实战案例终审评委,资深策划师;专注品牌策划、营销策划30年;新媒体品鉴专家,中央文化干部学院文化新业态研修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