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时间的了解,是与这个世界亲密接触的一个轴线,没有“春风不负年年信”。
当我们在一个不同时间进入到“点位”的时候,我们就会想起,类似情景,并且很快做出判断,这好像似曾相识。
传媒就是突出时间墙的空间行为,这些触动情景的信息,汇集成为符号,很迅速通过传播方式的渠道,链接到每一个端口。这样的交互形成我们对情景和符号的认知,当然,在媒体的时代,不是媒体不行了,而是媒体突破空间的渠道增加了,当所有的窗子被打开的时候,我们还是要分辨哪里是门,哪里是窗子。
如果一个媒体(这里指传统媒体)如果没有网力,就不用谈收视率,影响力肯定会打折扣。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下,无论是中央媒体,还是地方媒体,都在“借势谋篇”。尤其是单兵作战器材就很特别,如云台、360度VR不少,写稿、拍图、录视频样样轻松……科技助力新闻报道,支撑网络直播,不仅传播广,而且要融合网力更能传得远。
借网力,“融”出温度。这是融媒体今后发展的方向,对于媒体人来说,可能就是对多种数据和信息符号,进行运算和研判的人,而不是传统意义上“蹭会族”、“吃饭团”、“礼品组”。
媒体融合发展,既是打通基层宣传工作的“最后一公里”,也是让“最后一公里”的声音通过媒体发出声来,形成双向“回流”。这样的交互,会成为新兴的媒体人才的机会,这种需求会越来越强烈。
语言的创新,必然衍生一种快速传播的语言符号,就是说网语,通过融媒体的传播,“融”出热度。从“相加”到“相融”,媒体深度融合也体现于思维中。融媒的产品风格可以“萌萌哒”,但内容一定要“棒棒哒”。
如在技术门槛日益降低的情况下,迅速开发新的媒体产品和传媒栏目、漫画视频、轻松说唱,新闻快板、H5、Vlog不拘一格……拿出创意的“自选动作”,精准定位发力,平台同步推出,多层传播聚力让话题形成热点,吸引社会各界的聚焦。
融媒体不是简简单单的入驻平台,按时发几条当地资讯,就是什么新的融媒体平台,那还相差甚远。在中国做融媒体看网媒,首先要有世界为中国送出掌声的传播定位,这样才能“融”出高度。在网络和信息化的支撑下,用来制作新闻“产品”的“黑科技”迭出,媒体深度融合不仅用上了高科技,也有了“相融”的足够底气。一带一路的信息符号,何其多?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注重内容生产,以效果衡量传播,让创新放大声音,用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就媒体脱胎换骨的“最大增量”。
(作者:刘晓宁 中国广告长城奖获得者;中国广告实战案例终审评委,资深策划师;专注品牌策划、营销策划30年;新媒体品鉴专家,中央文化干部学院文化新业态研修班学员;甘肃云西部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