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电视节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句成语再好不过了!也不要象中国媒体的启蒙时期的电视,会让一个民族痴迷,就拿天人合一的春晚来说,不仅成就了电视的伟大,也让一支朽木盘桓屏幕几十年。东北一句“干哈哩”,在央视消失了!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节目,真的让人流口水,很期待。家里儿子不很看电视,但是,只有《舌尖》这样的节目,才是儿子和奶奶的最爱,这样的场景,让一家人都感到舒心,小侄子,觉得鸡大腿比赵本山好,也比熊大熊二好。
六年前的《舌尖1》,只要提到这个名字,不光让人流口水,而且,开创了纪录片收视的高峰。
心想着这样中国的美食,是不是成为一种追求和时尚。虽然,中国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然而,对于美食的看法,大家都是一致的。
母亲做了很多家乡的美食,和孙子交流着,一些老家的乡音,特别感到高兴!母亲也觉得孙子们能喜欢家乡的吃喝,而倍感开心!
孙子也有个心愿就是,把奶奶做的美食,也拍成象《舌尖》一样。
孙子不光有这样的想法,也不时拍摄了一些作品,这样,我觉得儿子,有思想和想法。
从2016年到2018年,基本上是纪录片十分火爆的时期,冷冷的一些单位,突然要搞微电影、甚至还要搞网大……
这是一个消费视频化的社会,一个《河西走廊》让中国和世界都觉得甘肃是文化大省,最近,甘肃省文物局搞了一个可移动文物普查,搞清楚了甘肃在全国居然占据第三位。
家乡一个故事,懒婆娘不知道自己有几个娃,然而,这些娃都有了出息……所以那婆娘拉娃娃,也说明稀里糊涂的顺其自然的一种特例。
有时候,一件事情如果自己觉得在全国都有分量,不免飘飘然,这就是典型的麻雀头上戴不了凤冠。
2018年最期待的纪录片《舌尖3》,看完以后,那些食客把头撞在一口漳州的铁锅之上,其实等了4年的口水,生生咽了回去,成为一个朴素的食补初学者,一点都没有那些跳广场舞的大妈,从今日头条上学的多。最近,一个叫酷站的APP,满篇说,农村的草如何如何治病,这个站的编辑估计是猪转世的,对草特别感兴趣。如此这般,是不是一些媒体要拍《舌尖上草》了!没错,言归正传,说的就是《舌尖上的中国 第三季》。
一种作品,能让念念不忘,这说明了一个什么精神?这个背后有多少艰辛?一个县级电视,也在拍摄舌尖上美食,甚至认为拍东西,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动不动说,我们不会写剧本,我们自己拍……据说,在拍《舌尖1》的时候,也有类似的评价,这有什么拍的。
曾听到名字,口水就不自觉泛起的美好;是曾和朋友争到凌晨两点,只为家乡美食荣誉而战的激情,而如今,空余一脸冷漠。
但《舌尖1》里真正的执行总导演,最应该被感谢的人,却被遗忘得最深。“美食故事的本质是人的故事”,这是她的初心,“拿舌尖拍全中国”,这是她的胆识。正因为她绝不更改的坚持,才成就了中国人念念不忘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作者:刘晓宁 中国广告长城奖获得者;中国广告实战案例终审评委,资深策划师;专注品牌策划、营销策划30年;新媒体品鉴专家,中央文化干部学院文化新业态研修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