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长城量大、点多、线长、面广,且多为黄土夯筑,长城周边环境风貌复杂多样,易受到自然病害和人为损坏的威胁,长城保护利用工作充满艰巨性、复杂性。针对长城遗存不断受雨水冲刷掏蚀、自然坍塌剥落、动物虫害和人为取土、生活生产的不良影响,在前期长城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本着“先救命,后治病”和“试点先行”的原则,科学有效地组织实施了一系列重要的长城保护维修项目。
甘肃省文物局副局长仇健介绍说,目前甘肃完成了全省范围内所有长城保护标志、界桩的竖立工作和全省长城记录档案的编制工作,共树立保护标志4985块、界桩54098根,护栏48公里;建立健全长城保护管理体制和机构,嘉峪关、敦煌成立了专门的长城保护管理机构。
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要求,合理利用长城文化遗产做好旅游开放工作,甘肃积极发展敦煌汉长城、嘉峪关明长城和山丹汉、明长城的文化旅游。上世纪80年代嘉峪关长城修缮开放以来,游客众多,已经成为与莫高窟、麦积山石窟齐名的著名文化旅游品牌,仅2018年,嘉峪关文物景区就接待游客160.73万人次,实现经济收入14331.34万元,同比增长11.38%。2014年6月玉门关遗址成功列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世界文化遗产,与莫高窟共同构成了敦煌旅游核心景区,近三年游客年均增长了20%。
以长城旅游为代表的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为新时期旅游业注入了文化内涵,增添了文化品位,也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仇健说,甘肃加大展示宣传力度,让文物“活起来”。建成和改造了嘉峪关长城博物馆、玉门关陈列中心、山丹明长城陈列馆等长城展示设施,改善重点长城段落的基础设施,实施原状展示并对公众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