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西南35公里处的小积石山大寺沟,现存有窟龛216个,造像800余尊,壁画1000多平方米,各种类型的佛塔50座。炳灵寺石窟开凿于十六国时期西秦王朝建弘元年(420年),分上下四层,以位于悬崖高处的唐代”自然大佛”(169窟)以及崖面中段的众多中小型窟龛构成其主体。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炳灵寺石窟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炳灵寺在魏晋时称唐述窟,唐代称灵岩寺,宋代始称炳灵寺。从十六国时代起,历经北魏、北周、隋、唐、宋、元、明各代,炳灵寺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石窟分下寺区、上寺区和洞沟区,以下寺区最为壮观。它们分布在长200米,高60米的悬崖上,其中171窟唐代弥勒坐佛高达27米,而最小的雕像仅高10厘米。
炳灵寺石窟造像
炳灵寺石窟造像
炳灵寺石窟造像
炳灵寺石窟造像
炳灵寺石窟造像
炳灵寺石窟 169窟是炳灵寺的重点石窟,在该窟内发现了中国目前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题记,即“建弘元年(公元420年)岁在玄枵二月廿四日造”。这一题记的发现,不仅使我们了解了炳灵寺创建的准确年代,而且为我们研究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以及甘肃河西走廊诸石窟的雕造和发展演变,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和新的线索。
大佛左上方的龛洞内是169窟,需攀登栈道进入参观。
炳灵寺171窟唐代弥勒坐佛高达27米
在河沟对岸远观大佛坐像
为什么会建造炳灵寺?专家们认为:“考之炳灵寺一带的地理位置,坐落在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亦为我国主要的农耕区域畜牧区的过渡带,历史上又是汉族与羌、匈奴、吐谷浑、吐蕃、党项、厮等民族、部族的杂居交融地带,且襟山带河,具有重要的交通和军事地位。尤为重要的是其地恰处于丝绸之路东段五条主要干线交汇的枢纽之地,该寺与丝绸之路的息息关系由此可见。”
丝绸之路自西安出发,沿渭河西行,过天水(唐称秦州)、临洮(狄道)、河州(罕,今临夏市),经永靖、炳灵寺,然后取道湟水谷地,继续西行。史学界称此条路线为古丝绸之路南线。位居如此要地,炳灵寺,这个始于西秦的佛教中心,伴随着丝绸之路最为繁荣时代——大唐盛世的到来,也进入其佛教艺术发展的巅峰时代。
尾声:由于山路难走,游人们大多选择乘船去炳灵寺。乘船溯流而上,河水清洌,浪花飞舞;进入峡谷后,但见两岸奇峰对峙,壁立千仞,景色变化多端,衬以蓝天白云,别有一番湖光山色。炳灵寺入口处悬崖旁边伫立着峻峭的姊妹峰,周围有鸳鸯洞、药水泉等胜境,山清水秀,峰险石奇。丹霞地貌“姊妹峰”,一边是黄河,一边是奇山,独特的景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登临姊妹峰上的老君洞,向下俯瞰,黄河在此转了一个大弯,十分壮观。(来源: 介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