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碗魂牵梦萦的兰州牛肉拉面,他踏上了新闻记者的职业之路;从患尘肺病的农民群体的求助中,他坚定地发起了公益行动的善举。行走在江湖之中,他被称为“身价”最高的中国调查记者第一人,也是“大爱清尘”公益组织发起人——王克勤。从兰州大学毕业,他满怀一颗赤子之心,用笔杆对抗黑暗,将善念变成善行。本期推送,小编将带你一起走进这位风云人物的传奇人生——他被称为“中国揭黑记者第一人”,曾揭露证券市场黑幕,将165人送进监狱。
快准狠的执笔客
曾有人问王克勤,当记者的初心是为了“让无力者有力,给无声者以声”这样的崇高理想吗?农家子弟出身的王克勤以真实而风趣的话语述说了自己职业生涯开始的原因——仅仅只是为了能有钱吃一碗牛肉面。
从兰州大学毕业后,王克勤被分配到兰州市政府,在党政机关搞文秘和宣传。那时他看到有的同事常常将各基层的材料抄写一下送到报社,就能够换来一笔笔可观的稿费,这让王克勤有些动心。他记得,当时的兰州牛肉面一碗0.18元,“赚一元钱可以买五碗牛肉面”。
简单的动机加上在学校的校刊编辑经验,王克勤开始向报社投稿,在他25岁的时候正式成为了一名记者。在记者生涯中,王克勤以笔为剑,划开了黑暗的外包装,让阳光洒进现实世界。2001年,王克勤在中国经济时报发表近2万字的《兰州证券黑市狂洗“股民”》,朱镕基总理批示,从而展开对全国非法证券市场的整顿,此案成为2001年“全国经济秩序整顿第一案”,165名涉案人员被逮捕,他的名字随之响彻大江南北。也正是在那次调查中,有黑社会组织曾扬言要出价五百万元买王克勤的人头,因此被传媒界誉为当代中国“身价”最高的记者,警方曾派4名刑警荷枪实弹进驻其家中保卫他的安全。一次次深度报道,揭露了无数险恶与黑暗的他被同行誉为中国的“林肯·斯蒂芬斯”(美国著名揭黑记者)。
在王克勤24年的记者生涯中,遇到的危险不在少数,但这些危险都不足以使王克勤退缩与害怕,真正让他感到绝望的是,因为揭露出真相,他三次被迫辞职。
回忆起在兰州当记者的那段时光,王克勤至今仍有感触。当时他感到非常困惑:自己是在为国为民做事、冒死拼搏,却不仅受到了黑社会的死亡威胁,还遭到了主管部门的全盘否定,甚至因此被开除。“这个世界有很多黑暗的角落,媒体人的任务就是努力打开灯光。这个世界因为光明才美好!而这正是揭发黑幕、揭开黑盖子的价值与意义。”
收刀回鞘做善人
撕破黑暗的外衣,寻找光明的信念支撑着他走过了作为调查记者的危险岁月,也给了他献身公益的力量。当时还是《甘肃经济日报》记者的王克勤,在采访一个乡村煤矿的产权纠纷时,认识了负责挖煤的副矿长老黄。王克勤回忆道,老黄和他在一起的时候“常常咳嗽,一咳嗽就停不下来,经常咳得上气不接下气”。后来得知老黄是因长期在煤矿挖煤,接触了大量煤矿粉尘患了职业病,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尘肺病。
尘肺病是在砂石料加工、高速公路的建设过程中,因为吸入大量粉尘,导致患者的肺会逐渐纤维化,最终变得像石头一样坚硬而无法呼吸。
没几年的时间,王克勤就接到老黄工友的来电:老黄因为尘肺病活活憋死了。“一个自己采访过的人,因为呼吸不了,被憋死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只有有过类似经历的人才能懂。”
2009年,甘肃省的一位记者联系上王克勤,称甘肃省古浪县有100多个农民集体患上尘肺病,已有数人死亡,其他人的情况也很糟糕,希望媒体能关注。回想起老黄黝黑、亲切、朴实的笑脸,王克勤无法忽视这一群体的求助。2010年1月,随着《甘肃“尘肺村”调查》的报道发出。随后,这些甘肃村民获得了农村低保,县里也组织了医疗检查。
但故事远没有结束。同年12月,甘肃省古浪县的3个尘肺农民向王克勤求助,“在这一年里又有3个人死了”。王克勤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深知媒体形成的舆论声势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开始借助网络平台——微博的力量。
甘肃地方政府最终出资1200万元用于古浪尘肺病农民的救治。为了更系统地管理资金募捐、团队调控和社会身份的问题,王克勤决定成立基金会。2011年6月15日,王克勤联合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发起了“大爱清尘”项目。
此后,在“大爱清尘”救助的七八年时间里,累计救援2643名尘肺病患者,帮助5294位辍学失学孩子,发放63443个助困包裹。截至2018年12月31日,“大爱清尘”在2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访谈了3000多名尘肺病农民,将562位尘肺病农民送进了“大爱清尘”定点合作医院接受专业治疗。
从正义凛然地揭黑记者,到扶危济困的公益掌门人。未来,王克勤也将继续秉承着公益人的担当与使命,为呼吸而战!“让我们用自己的生命,去温暖另一个生命。”(编辑:也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