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具”的概念很有新意,其内涵就在于通过打造涉农公益性服务平台,使手机成为农民在生产、加工、流通、销售、服务过程中与互联网连接的重要载体。
“各位网友大家好,我现在正在枣园里给枣树抹芽,这既可以避免水肥浪费,也能保证红枣的口感……”
近日媒体报道的果农直播干活场景的新闻,今后或许会越来越常见。
如今,农业已不是简单地拿着锄头种地。假以时日,还会出现“这种操作”:农民拿着手机用手指头就能种地,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时代会一去不复返。
6月2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鼓励社会力量运用互联网发展各种亲农惠农新业态、新模式,满足“三农”发展多样化需求,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农村向深度发展,带动更多农民就近就业。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等机制,建设涉农公益服务平台,加大对农户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使手机成为广大农民的“新农具”,使互联网成为助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设施。
不同于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的深入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已成为“四化同步”发展的短板。为破解农业农村发展难题,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当前和将来较长一段时间内,破解城乡发展失衡问题的重大政策举措,其中明确提出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农业农村发展探寻新的动力源泉,并使之成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路径。
此次“新农具”的概念很有新意,其内涵就在于通过打造涉农公益性服务平台,使手机成为农民在生产、加工、流通、销售、服务过程中与互联网连接的重要载体,成为与传统农具互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生产及营商手段,成为一二三产有机融合的润滑剂和加速器。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5.8%,其中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5.4%,这一比例并不算高,如果统计农民手机上网的比例应该还会更低一些。
这说明手机移动上网在农民中的推广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农民利用手机的培训工作。
首先,优先重点培训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以及大学生村官、返乡创业农民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其次,发挥带头人的辐射能力,帮助农民提高查询信息能力、网络营销能力、获取服务能力、便捷生活能力,教会农民利用手机上网了解政策、学习技能、知悉市场行情,引导农民利用电商实现农资购买和产品销售,培训农民通过手机获取农业气象、测土配方施肥、远程诊断病害、操作农机作业,启发农民运用手机网络进行视频通话、购买车票、预约挂号、小额贷款、接收订单、网上支付等,让手机成为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得力助手。
截至2017年底,我国有近5.8亿农村人口,农村市场潜力巨大,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引导关注和经营农业农村市场的企业及社会力量,因地制宜,开发适应农业产业特点的服务平台,以及适合农民生产生活使用的手机及用户端软件,同时为农民提供与之相关的咨询、培训和售后服务。
此外,通过政策支持,引导农民及农业经营业主通过手机等信息化联通手段和智能设备,实现农产品的智能生产和远程管理,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广,使面向农户的各类生产服务、承包地管理、政策法规咨询等基本实现手机线上服务。
同时,通过搭建农村综合性信息化服务平台,以手机等互联网“新农具”为载体,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提供电子商务、乡村旅游、农业物联网、价格信息、公共营销等方面的服务,使农村的工业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实现同步发展、相得益彰。(作者:谭智心/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