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我县红色资源的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坚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新时代长征精神,多措并举对红色资源加以挖掘保护和创新性发展,让“红色文化”成为推动文旅融合及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让“红色精神”绽放新的时代光芒。为充分了解我县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保护和发展现状,助力推动红色资源价值转化、赋能“五美康县”高质量发展,调研组围绕这一课题,深入迷坝、大南峪、云台等乡镇开展了实地走访、资料查阅、座谈讨论等多种形式的调研活动,并从我县红色资源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及相关工作建议等几方面入手形成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一)陕甘川边区游击总队对对山指挥部遗址。该遗址位于迷坝乡十字行政村肖家山社,遗址包含7座木石结构庙宇建筑和1座山顶堡子,面积约300平方米。2018年被康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49年6月,兰州大学法律系学生、共产党员黄世武受地下党组织的委派,回康县筹建地下武装,开展游击活动。8月8日晚,在对对山成立“陕甘川边区游击总部”。8月27日,国民党3个整团约3000余人兵分三路包围了对对山,陕甘川边区游击总部游击队员100余人与数十倍的敌人展开了激烈战斗。因众寡悬殊,战士们被迫解散。所剩13人在命悬一线之际,为了不被敌人所俘,毅然选择跳下悬崖。黄世武、张瑞鲁等幸存者转入地下开展革命活动,为康县解放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迷坝乡高度重视红色资源对促进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修筑环山公路、亮化沿途景观、美化区域环境等途径,进一步丰富提升了红色旅游要素。
(二)红军长征窑坪关帝庙会议遗址。该遗址位于大南峪镇窑坪村街道,为古寺庙建筑,大门及前院建筑在文革中被拆除,现存正殿三间,建筑面积54平方米,形制结构基本完整,但墙面严重破裂倾斜。2018年被康县人民政府公布为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936年9月20日,中国工农红军二方面军右路纵队二军六师十七团二营,由团政委段云武、营长李家夫率战士300余名,在庙内驻扎,召开群众大会,建立边界苏维埃临时政权,并成立游击队,在此期间开展了广泛的革命宣传、开仓放粮、支红扩红等活动。
近年来,窑坪村依托长征时期红军建立边界苏维埃政府和游击队的革命历史及地处陕甘交界的区位优势,以红色文旅为核心,全力推进文旅示范村项目建设,荣获2021年中国最美村镇“最美红色文旅目的地”奖项。
(三)红军长征康县苏维埃临时政府云台古城遗址。该遗址位于云台镇街道村,修建于1877年,原名“白马关”。1944年5月以前为国民党康县县政府所在地,现为云台镇人民政府所在地。目前保存有白马关东城门一处,城门为圆拱穹顶式,保存现状良好。城墙为石砌,垛为砖砌,保存现状较差。
1936年9月19日夜,中国工农红军二方面军右路纵队二军六师十六、十七、十八团,在方面军副政委关向应、六师师长贺炳炎、师政委廖汉生等人的率领下向时为康县县城所在地云台白马关进攻。国民党县政府官员听闻红军到来的消息后弃城逃跑,红军通过激战击败保安队。六师攻占康县后,为发动群众,创建革命根据地,师部决定由政治部主任刘型率十七团留驻康县搞建政,十六、十八两个团短暂休整后,由关向应、贺炳炎、廖汉生率领从木瓜园、邓子园一线撤往陕西省略阳县,后经白水江北上。红军在云台创建了康县第一个红色政权——康县苏维埃临时政府,开展革命宣传和扩红工作。红十七团进驻康县期间严守革命纪律,坚持公买公卖,对群众秋毫无犯,赢得了广大贫苦百姓的信任、支持和拥护。
近年来,云台镇加强红色遗迹遗址修缮保护和基础设施改善,修复上山步道和钟鼓楼,拆除部分乱修乱建,打造红军路,修缮中山桥,建设红色文化主题馆等,培育发展“红色文化”经济,有效拓展了红色文化旅游产业。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红色资源发展定位不明确。文物保护基础工作不够牢固,需进一步完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四有”工作内容;对全县红色旅游资源缺乏细致全面的规划,红色资源与全县文旅康养产业发展融合度不高、红色旅游产业链延伸不足。二是红色资源宣传推介形式单一。目前,我县红色文化宣传偏重于通过纪念馆资源开展,未能充分依托革命旧址和红色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红色旅游产品开发思路不广,红色旅游地标吸引力不强。三是红色文化宣讲员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由于经费不足、人员编制缺乏等方面因素制约,革命旧址红色讲解员数量严重不足,且没有组织系统化专业化培训,现有讲解员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与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和精神需求之间仍存在一定差距。
三、相关工作建议
(一)注重保护利用,夯实发展基础
近年来,县委、政府高度重视红色资源在全县文旅康养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多次组织相关单位开展红色文化资源实地调查,全面摸清了“家底”,为后续开展保护利用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截至目前,全县现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2处,登记备案革命纪念馆1家,馆藏革命文物342件/套。要在已有红色资源挖掘整理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深挖文物背后的故事,持续强化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把红色文化要素融入“五美康县”建设的全过程,通过优化红色旅游线路、开发红色旅游产品、做精软硬件提升、配强研究宣讲队伍等,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县域红色资源,切实发挥好红色资源服务大局、资政育人和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坚持以红点绿,深化文旅康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调研时指出:“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乡村承载着中国革命的红色记忆,推动红色旅游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具有天然基础。要充分挖掘自身优势,依托红二方面军长征途经康县的红色革命历史,突出我县绿色生态优势,借助“北山南水”文旅产业布局,云台、窑坪“红色小镇”建设,朱家沟、对对山等红色主题村建设,蔡家沟红军长征宿营地遗址、解放初期人民政府旧址革命旧址修缮项目建设推进契机,以康县红色文化、茶马古道文化、乡村旅游等多种文化资源为载体,以构建研学、休闲、康养的生态系统为规划理念,通过“红色+文旅+大健康”三擎驱动,逐步形成“农林文旅康”合一的产业链,打造集红色教育、文化体验、休闲娱乐、康养民宿等于一体的红色康养旅游线路,用红色元素点亮青山绿水,让游客“进得来、留得住、不想走、还想来”,深度融入我县全域旅游大格局中,蹚出一条“红+绿”文旅康养提神增智融合发展振兴乡村之路。
(三)加大宣传推介,提升县域美誉
让红色资源“活”起来、“火”起来,仅凭单一的传统媒介宣传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进一步丰富创新载体、提升红色文化吸引力。一是在云台、大南峪、大堡、迷坝等乡镇设立革命旧址宣传牌,并在红色景点出入口300米内道路沿线插放军旗或绘制红色五角星通道标识,不断扩大红色景点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吸引更多外地游客来康旅游、消费,切实把资源、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二是维修亮化白云山环山公路(中医院至纪念馆段)游客参观通道,营造“长征小径”参观氛围,并在康县陇南根据地纪念馆前白云山龙城演艺广场设立“红军长征在陇南”大型人物群雕,为参观团队或游客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和缅怀英烈场所;三是在望关、平洛、长坝、王坝等主要交通道路口设立红军长征在康县大型主题雕塑和全域旅游全景导览(含红色旅游线路);四是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例如5G、VR、AR等,让红色文物资源“动”起来,让游客跨时空、多角度、多维度地了解红色文物资源,让红色文物资源不再“躺在深闺人未识”,而是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五是要加强政企联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市场主体进行业态创新,深度挖掘文创产品开发潜力,实现专业人才与红色文化资源的高效融合,聚焦康县红色文化和生态资源进行产品研发、创意设计,并制成可供宣传推广和展示利用的文创产品,努力打造更多具有康县特色的文创精品,真正实现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创“火”起来,进一步提升县域美誉。
(四)重视传承创新,增大利用成果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发展是最好的传承。一是要不断深挖细研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切实把红色资源转化为推动构建社会文明新风尚的内驱力、提振党员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和引导青少年树立爱国主义思想的指路牌。二是要着力培养一支政治思想好、知识储备好、讲解服务好、示范带头好、社会影响好的新时代红色旅游“五好”宣讲员队伍,努力讲好党的故事、讲好革命的故事、讲好英雄的故事,大力传播和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赓续传承红色基因,为推动实现康县绿色崛起美丽富民崭新篇章提供源源不断的红色动能。
(原标题:关于“加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 赋能‘五美康县’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 作者简介:马玉凤,女,中共党员,甘肃省陇南市康县人,现任康县陇南根据地纪念馆资料征集研究科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