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既是推开春天之门的节日,也是一场灯火的盛会。春节临近,灯会故事,从人们记忆深处再次浮现。
许多人曾听过张宝和的快板书:“观灯看花上西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西固的大型灯会给人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其实,再往前几十年,兰州境内有许多独具特色的灯会,如红古的九曲黄河阵灯会、永登红城镇的牌灯灯会、榆中金崖的花灯会都各具特色,这些灯会成为许多人内心深处难忘的童年记忆。
河口,是距离兰州60里处的一个小镇。解放前,铁路尚未修通,公路交通缓慢的岁月里,河口面临黄河,背靠古老的丝绸之路,造就了它的繁华。这座小镇,既是丝绸之路上商埠重镇,又是军事上的天然屏障,有兰州以西文化之乡的美誉。每年春节,河口的过街社火、元宵灯会远近闻名,至今还保留着几十盏清末的纱灯。
曾经的河口灯会,留下了哪些故事呢?今天,就让我们聆听一段灯会故事。
从三国到西游,四条街,纱灯展示了四种故事
一百多年来,河口纱灯就远近闻名。为啥会这么有名?说起来就话长了。从古至今,河口是兰州城西的一个重要的水路要冲。如今,河口村附近还保留着汉代古渡口青石津遗址。现在,在河口一带,桥梁众多,成为黄河上最为繁忙的地段之一。交通发达,必定促进商贸兴盛,也就有了举办花灯会的物质基础。
有了这些条件,注定河口的元宵节灯会要远近闻名。河口灯会有记载的举办时间是同治末年到光绪初年,这之前的灯会情形就不知道了。据说光绪元年(1875年),河口人修筑的“庄河堡”(河口街的古名)修好了,再加之风调雨顺,收成比较好。于是地方上的绅士、耆老就决定举办灯会。
以前的灯,从材料上分,大体有两种,一种是纸灯,一种是纱灯。纸灯制作容易,成本低廉,在社火演完后就烧了,相当于一次性的。而纱灯则可以重复使用,但制作成本比较高,不仅要购进木框、纱,而且要请来举人秀才、画工才能完成。河口的花灯中,有用楠木制作的“纱灯”,这种灯来自江南的苏州。还有一种仿北京的宫灯,形状为六角形,材质多为紫檀木。此外,就是普通人家制作的彩灯。制作纱灯那年,河口的十八座寺庙、祠堂,都按照统一的分工做了准备,这是个很繁琐的过程,如今我们已经不知道当年纱灯制作的详细情形了。
如今,保存下来的河口纱灯有140多幅。其实,严格意义上讲它不是纱灯,应该算是纱灯画片。可惜,当年的楠木框都不见了,仅仅剩下了纱灯画片。河口的纱灯单片呈长方形,长大约两尺,纱薄而透亮,既能保证透过光线,又能适合绘画。画片装在木框上,四个木框就组成了一盏灯。木框可分可合,不用时折叠收起来,易于保存。
纱灯画片用传统的绘画手法,绘制出各种故事。都有哪些故事呢?河口的灯会有讲究,四条街上纱灯的内容各不相同。据河口的老人张财贤、张财仁说,以前河口街修建了不少庙宇,东城门楼上供奉的文昌帝君,所以东街挂《封神榜》故事的纱灯。南城门楼上塑有天、地、水三官,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三官爷,故而南街上是《刘秀跑南阳》的故事。西城的城楼上供奉着主文运的魁星,钟鼓楼上供奉的关公,故而西街的纱灯故事以《三国演义》为主。北街因在莲花山观音山脚下,故而北街的纱灯故事以《西游记》和《香山传》为主。这些说法不知是否有理,我们不得而知,但老前辈们口口相传下来就是这样的。
河口四条街,360盏灯,暗合360周天
挂灯也不是年年挂。父老乡亲们根据年景的好坏,大约两三年挂一次灯。挂灯之前,要选会长,以便主持其事。到了挂灯的年份,一进入腊月,人们就忙碌了,先是在街道上栽灯杆,拉线,搭建牌楼,每隔丈许即设一灯架,这时并不挂灯。正式挂灯到正月初八以后了,每架挂三盏灯,两边挂纱灯,中间挂彩灯。在挂灯的同时,还要给周围的村镇送请柬。
正月初十过后,灯挂好了,闻讯来观灯的人就渐渐多了起来。灯会从正月初十一直延续到正月十六。一般来说,河口灯会正月十二“上灯”(试灯),正月十四、十五为“正灯”,正月十六则为“败灯”。灯的数量是有讲究的,东西南北四街,各设30架灯,每架三盏,全街共120架,360盏彩灯,象征着360周天,正式的灯会有五个夜晚,取得是“五谷丰登”之意。
观灯之夜,人们要转灯,这是民间一种讲究,据说转灯后可以消灾避祸,一年平安幸福。以前,河口古城堡完整,东西南北城楼上,均有灯火装点。其中,以普及寺内的灯最为独特。普及寺内有一盏灯名叫菩提灯,是在一个大型灯架上面燃放108盏灯。这个数字也是有讲究的,包括一年有四季,有24节气,分为72候等。元宵节晚上,菩提灯点燃后,远远看上去,灯火闪亮,异常耀眼。人们在很远的地方就看到了。正月十五晚上,这里最为热闹,四方来的乡亲们将这里围得水泄不通,大家都希望转转灯,转一圈就意味着一年好运,许多人为转灯彻夜等候,然而更多的人则在街头观看各种花灯。
不仅有挂灯,河口民间还流传着一种送灯活动。这是,社火队中的一种习俗。
河口的社火队前面有牌灯照明引路,后面有各色花灯,其中有一种麒麟灯,这是人们精心制作的灯,专门为子嗣不旺的人家准备的,到了正月十五晚上,社火队就要把这盏灯送到家里。习俗中,讲究送灯添丁。在江南地区,灯谐音丁。无疑,这是一种从江南传来的民俗。
灯会不仅是灯会,还要有过街社火,要唱大戏。这些活动的核心就是娱神,神喜则会“保一方平安无事,佑四季安居乐业”。
一看到字,老秀才就说,不祥之兆啊
有灯就有故事。河口的灯会远近闻名,自然也有不少故事。只不过年代久远,有些故事失传了,有些故事依旧在民间流传。我曾听到这样一个故事。
清末民初,河口有四位高人。啥是高人?就是有一手绝活,在地方上享有崇高威望的人。河口的四位高人,也被人们称为“四绝”。哪四绝呢?他们是武举旋风老爷张立俊,堪舆师一旦师傅,精通岐黄之术的铁笔秀才张瑞蔼,精通厨艺的刘大师。
民国十年(1920年),河口又逢挂灯之年。东街在巷口上建一座牌坊,请铁笔秀才执笔,题写了一匾额,上书“文射斗牛”。匾额挂好后,人们纷纷叫好。一晋商途经河口,对这幅字非常喜欢,驻足良久,找灯会会长,表示出十两银子买字,不知可否?会长做不了主,只好请教绅士张廷翰。两人商量一阵,觉得不能卖字。给晋商回话说,不行,现在写字的师傅去了何南川,买走了就补不上了。晋商无奈离去。
谁知,晋商走后,苦水的一位老秀才观灯时,也看到了这幅字,他也驻足良久,在连声赞扬的同时,也发出一声叹息。河口的乡亲们就问为何叹气。老秀才说,这四个字和上下款,生龙活虎,光彩照人,写家的功夫登峰造极,应当算是神品。不过从近处看却有不祥之兆。
这下,人们不高兴了,继续追问,有何不祥之兆。过年,办灯会、耍社火,无非图的就是吉利,你却说是不祥之兆。说不出个道道,怕是事情难善了。
老秀才不慌不忙说出了他的理由:“从近处看,这幅字用墨乌黑发光,在远处看,墨色黑中透紫。这幅字的骨肉、气血、精气都到了顶峰。说明书家的气竭力尽,其阳寿恐不久矣。”老秀才的这番话说的人们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
果然,铁笔秀才就在这年去世了。谁知,铁笔秀才去世后,旋风老爷、一旦师傅、刘大师也相继去世。消息传出,人们都叹息不已。河口的父老们更是伤心感叹说:“又是社火又是戏,又是悲来又是喜,四个绝人一年走,往后河口有晦气。”
这个故事,从一个侧面见证了我们河口灯会往事,不知是否有理。我姑妄言之,大家姑妄听之。灯会过后,会长将字完整取下,缴还张廷翰收藏。
几年前,村上复原制作了43架纱灯,春节,悬挂起来,让人们看河口灯会昔日的风采。与曾经的河口灯会相比,规模有些小,内容也有些单调,但这些复原的纱灯,也是兰州绝无仅有的。
进入腊月里,孩童们灯下戏耍,我们看了恍若回到了从前。(作者:王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