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年轻人外出打工,土地撂荒严重,农田谁来种、谁来管、谁来收?”为持续解决这一难题。2024年来,寺台镇深入推进“强基固本”工程和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以深化“三个共同”机制创新为有力抓手,以成立康县金剪农机服务公司为契机,持续探索农机服务公司助力集体经济增收、群众致富发展模式,以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为主线,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降低粮农生产成本,破解无人种地、耕地撂荒难题,推动形成党建引领下的兴村富民发展模式,助力集体增收与群众致富“共赢”。
春日的康县寺台镇,农机轰鸣声在山间回荡。剪子村连片田野里,农机手驾驶微耕机穿梭作业,翻耕、播种一气呵成。"过去撂荒地,如今成了'聚宝田'!"村支书张仲彪指着刚平整的260亩土地感慨。这是寺台镇以"三个共同"机制为纽带,用农机服务破题土地撂荒、激活产业振兴的生动注脚。
土地流转+农机托管:荒地盘活变"丰景"
面对"谁来种地"的难题,寺台镇以党支部为轴心,推动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剪子村将零散撂荒地整合为连片麦田,巩沟村180亩土地变身红小豆、订单高粱基地,农机公司提供"耕种管收"全链条服务。"每亩成本直降600元,村集体增收超5万元。"张仲彪算起"机械账"。目前全镇流转土地超千亩,农户坐享"租金+薪金"双收益。
点单式"农机服务:山地播种跑出"加速度"
寒露时节的杨湾村农田里,拖拉机正开足马力深耕。"农机公司提供'秋播套餐',农户扫码下单,机械当天到位。"镇党委书记毛文禄介绍。通过"党支部+农机公司+农户"模式,全镇秋播冬小麦0.48万亩、油菜0.22万亩,机械化覆盖率超80%。农机手持证上岗、设备"健康体检"等制度,让传统农耕焕发现代化活力。
多元服务链:小农机转动"共富齿轮"
走进金剪农机公司库房,32台农机构成"钢铁战队"。这支由村集体培育的农机服务队,已拓展出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灾后复产等10余项业务,年服务辐射周边3县。"农机手月增收3000元,村集体年创收15万元。"公司负责人表示。配套建成的面粉加工厂、核桃油坊,更让杂粮产业"接二连三",形成"种产销"全链条。
从"靠天吃饭"到"铁牛当家",寺台镇以"三个共同"机制破解山地农业现代化难题,让农机服务成为"产业美"的强力引擎。如今,全镇特色农业综合产值突破千万元,走出了一条“三个共同” 谋发展 农机服务促“镇”兴之路。(来源:康县寺台镇 编辑:也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