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加长版“国庆+中秋黄金周”,甘肃省陇南市康县主打的“全域旅游”概念,刷爆了很多人的朋友圈,也在短短的八天时间为该县赢得了七千多万元的旅游收入。
甘肃康县位于陕甘川三省交界,地处秦巴山区,是长江上游水源地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主体功能区,也是国列贫困县和甘肃58个特困片区之一。境内“八山一水一分田”,生态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70%以上,80%以上的群众分散居住在70余条河谷、90多座山坡和高半山、峡谷河道及林缘地区,耕地少而贫瘠,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因此,如何将独特的自然资源转化为经济动力,让老百姓走上致富的道路,成了摆在领导面前的难题。
恰在此时,国家旅游局提出了“全域旅游”的概念,在2016年2月14日,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就指出,推进全域旅游是我国新阶段旅游发展战略的再定位,是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康县看准了这一机遇,顺势推出“全域旅游”概念。
所谓的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那么,康县是如何进行的呢?
景区好不好,环境是关键,所以,当地首先把环境整治作为发展全域旅游、壮大县域经济的基础性工作,大力开展“全域无垃圾”活动,完善城镇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设施,建立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长效管护机制,加快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景区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当然,仅仅只是好的环境,还不足以吸引人,旅游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怎么样才能让更多外地游客了解康县呢?自然是新媒体,为此,当地组建了以“陇南康县发布”为主体的新媒体矩阵,通过微博,微信,以及媒体发布等方式,大力推广当地旅游业,为了促进网络政务的发展,当地每月还进行各部门微博微信排名发布,打造良好舆论氛围,而在甘肃政务微博排行榜中,陇南康县发布大部分时间居第一名。
环境好了,宣传到位了,基础设施建设同样不能却少,当地抢抓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交通提升行动、水利保障行动等机遇,争取实施基础设施、精准扶贫等各类项目300多项,仅2017年,计划投资就达到91.04亿元, 350个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铺装水泥及沥青路面1543公里,完成了燕子河、梅园河、长坝河等河道治理和水景打造。实施市政广场、阳坝特色旅游城镇等114个城镇建设项目,城镇化率达到22.3%, 这一系列的工程,为当地经济发展转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但是想要完成“全域旅游”这项工程,仅凭基础设施建设,还远远不够,想要老百姓致富,它还需要各方面的协调和配合,因此,当地采取了乡村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生态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模式,当地积极顺应乡村旅游发展大趋势,把乡村旅游作为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的新业态,建成2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2个国家3A级旅游村景区和69个乡村旅游示范村,打造了三百里旅游文化风情线和白云山生态综合示范工程,培育了一批美丽乡村感受型、特色村庄体验型、生态农业观光型、环保工业展示型、中医保健养生型等旅游扶贫品牌;实施“十村百户千床”乡村旅游示范工程,发展农家乐和农家客栈317户、乡村宾馆7家,探索推广“政府引导+公司运营+协会管理+农户联动”等五种旅游扶贫模式,推动企业、合作社、能人大户带动贫困户,让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借此来实现经济转型转型升级。
通过近一年多的努力,康县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据当地旅游部门统计,在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当地打造的旅游产业收入达到7394.4万元,八天接待游客14.22万人次,同比增长3%以上,其中,乡村游接待9.2万人次,乡村旅游综合收入3496万元,全县宾馆平均入住率达到79.26%,旅游精准脱贫成效明显,在2016年全县旅游综合收入达10.34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12.5%。而仅今年上半年全县共接待游客72.5万人次,同比增长11%,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76亿元,同比增长11.01%。
纵观“康县模式”,可以看出,发展方式和思维定势的转变,才是康县之所以取得成功的原因,理念的转变需要勇气和魄力,不因循守旧,善于接受新观点,新理论,经济转型、脱贫攻坚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在今年十月,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康县再一次出发,全国旅游业和媒体行业的多位顶级专家将再一次为康县旅游把脉会诊,相信康县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灿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