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甘肃陇南康县燕子河河道上演了一场“现代淘金热”。数十人冒着凌晨4℃的严寒,头戴照明灯,手持脸盆筛子在河水中疯狂淘洗砂金,网传“有人一盆就出了5克多”。这一现象虽被当地政府明确禁止,但却引发我们思考:这种民间淘金热情,能否转化为合法的旅游体验项目,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禁令下的淘金热:违法与需求的矛盾
康县燕子河的淘金现象并非偶然。历史上,这里就有明确的砂金矿脉记录,预估砂金储量达1.5吨。随着国际金价持续上涨,今年涨幅逾53%,民间淘金欲望被重新点燃。尽管当地政府从6月起就多次开展专项打击行动,7月还依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发布公告,明确非法淘金将面临最高100万元的罚款甚至刑事责任,但淘金行为仍在监管间隙中屡禁不止。
淘金者与执法部门之间仿佛上演着一场“游击战”。白天河道清理施工,夜晚施工停工后,淘金者便见缝插针地进行作业。这种现象背后,反映的是部分群众对快速致富的渴望,以及现有法规与民间需求之间的张力。
康县的旅游转型:已有成功实践
康县近年来在旅游发展上确实下了一番苦功。该县以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昔日的“脏乱差”贫困县,变成了“绿富美”的全域旅游大景区。森林覆盖率高达85%的康县,打造了三百里旅游生态文化风情线,把321个美丽乡村串珠成链,形成了“全县有亮点、乡乡有看点、村村皆景点”的格局。
据统计,近五年来康县共接待游客124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1.98亿元,文旅产业已成为康县战略性支柱产业。当地探索出的“乡村旅游+旅游扶贫”的“康县模式”,证明了一条不依赖矿产挖掘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淘金体验旅游:可行性与发展路径
将淘金活动转化为旅游体验项目,在国内并非没有先例。这种转型需要精心设计和严格管理,转型方向具体实施路径,预期效益,具体思路如下表所示:
一是合法化和规范化, 划定特定河段,设计安全淘金体验区;采用手工传统工具,禁用机械 ,将非法活动转化为可控、安全的旅游体验 。
二是文化与教育结合,展示燕子河淘金历史、地质知识;融入当地茶马古道文化 | 增强活动文化内涵,提升游客体验 。
三是生态保护优先 ,严格限制区域和时间;引入生态保护教育内容 ,避免破坏河道生态环境,符合可持续发展 。
四是社区参与共享,培训当地居民作为指导员;发展相关民宿、餐饮服务,直接惠及当地百姓,促进文旅新体验 。
这种模式既可满足公众对淘金的好奇心,又能将无序活动转化为有序旅游体验。如康县阳坝镇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已探索出“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发展路径。将淘金文化融入现有旅游体系,有望成为康县旅游的新亮点。
潜在挑战与应对策略
当然,这种转型也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是如何平衡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黄金作为国家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其所属的矿产资源依法归国家所有。任何开发活动必须在法律框架内进行,需要与国家相关部门协商,制定特殊政策。
其次是安全问题。河道淘金本身存在安全隐患,需要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措施和应急预案。同时,要避免对河道生态环境造成破坏,防止水体污染和河道行洪安全受影响。
最后是避免同质化竞争。康县的旅游开发应突出自身特色,如结合当地茶马古道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等独特资源,打造独一无二的旅游体验,而非简单复制其他地区的模式。
从非法淘金到旅游创新
康县燕子河的“淘金热”反映了一种民间需求,也揭示了传统发展模式与现代治理理念的冲突。与其简单禁止,不如思考如何疏导和转化这种需求。将淘金活动转化为体验式旅游项目,既能满足公众好奇心,又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康县已经在乡村旅游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若能创新思路,将挑战转化为机遇,或许能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淘金旅游”发展路径。毕竟,真正的“金子”不在于河沙中偶尔闪耀的颗粒,而在于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产业和百姓共享的发展成果。这需要政府、企业和社区的共同努力,让“美丽生财富”的康县模式再添新篇章。(评论员:格律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