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e:2018/12/13

中国旅游徽标重回铜奔马出土地

12月12日,中国旅游徽标交接仪式在“铜奔马”出土地甘肃省武威市举行,35年前从这里走出的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徽标如今重回故里。

据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介绍,经文化和旅游部同意,将原国家旅游局办公大楼上悬挂的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3面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徽标和原国家旅游局徽标移交甘肃省,永久安置在“铜奔马”出土地——武威雷台。

“铜奔马”又名“马踏飞燕”“马超龙雀”。这件把天马行空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的青铜雕像,是20世纪60年代末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一座东汉古墓的精品文物。1983年,国家旅游局将其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作为中国国家旅游形象标志开始走向世界。

在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出土地甘肃武威举行中国旅游徽标交接仪式,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赠送甘肃武威的中国旅游徽标入驻其出土地雷台旅游景区。

甘肃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省文化博览局局长陈卫中出席交接仪式并致辞,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火玉龙,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省文物局局长马玉萍,省文化和旅游厅处长万学科、安明文、秦炳峰参加了交接仪式。武威市委书记柳鹏出席交接仪式并讲话,武威市委副书记、市长周伟主持交接仪式,武威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梁朝阳参加了交接仪式。

陈卫中指出,年前,原国家旅游局将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铜奔马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作为中国国家旅游形象标志开始走向世界。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旅游事业如天马行空、蹄疾步稳,作为中国走向世界的先锋谱写了辉煌篇章,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铜奔马也从顶级国宝成为家喻户晓的中华民族精神标识和中国旅游文化的重要象征。

年后,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国家旅游局完成了自己光荣的历史使命。经文化和旅游部同意,将原国家旅游局办公大楼上悬挂的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面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徽标和原中国国家旅游局徽标移交甘肃省,永久安置在铜奔马出土地——武威雷台。这是甘肃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象征和标志性事件,对于传承中国文化旅游血脉、进一步提升甘肃特别是武威的文化影响力与旅游知名度,必将发挥特殊而重要的促进作用。甘肃省要展示好、宣传好相关徽标,深入挖掘其价值内涵、讲好它们背后的故事,使之成为武威和甘肃新的知名文化旅游景观,不辜负文化和旅游部对甘肃的大力支持和信任厚爱。陈卫中强调,文化和旅游密不可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旅游产业是新时代甘肃省十大生态产业的首位产业,也是第一个成为支柱性产业的绿色产业。

此次徽标交接,蕴藏着文化旅游薪火相传的深刻内涵,寄托了文化和旅游部对甘肃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再建新功、再创佳绩的殷切期望。全省文旅系统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省委十三届四次会议作出的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的战略部署,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有力的工作举措和扎实的工作实效迎接甘肃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更为绚丽的春天。甘肃历史文化厚重、旅游资源富集,站在改革开放再出发新的起点上,全省文旅系统要坚持“保护第一”原则和全域旅游发展理念,统筹文化事业、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用文化养分滋养旅游,丰富旅游内涵、拓展旅游空间,打造和打响“交响丝路·如意甘肃”旅游品牌,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努力把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让文化旅游产业真正成为甘肃绿色崛起发展的首位产业,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陈卫中希望,武威市本着“庚续文脉,继承传统”的原则,深入挖掘全市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内涵,落实好扶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黄金条”,打好打亮铜奔马这一王牌,用心塑造“天马行空·自在武威”的文化旅游形象,全力打造文化旅游名市和河西走廊精品丝路旅游目的地,进一步提振城市精神、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为全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开好头、起好步,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有益经验。柳鹏表示,武威将传承和发扬好“马踏飞燕”蕴含的腾飞、跨越和赶超发展精神,运用好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这块金字招牌,打响“天马行空、自在武威”的旅游品牌形象,努力建设文化旅游名市,把武威打造成丝绸之路黄金旅游带上的明星旅游城市,为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崛起提供强大引擎。

武威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相关成员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市文化旅游相关单位,新华社等中央和省级新闻媒体参加了交接仪式。据悉,去年以来,武威市立足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市委四届四次全会确定了“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建设经济强市、生态大市、文化旅游名市,全力打造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和谐武威”的总体思路。市委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对文化旅游产业重新定位,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引擎和龙头,着力把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全市的支柱产业,努力建设文化旅游名市。坚持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理念,组建成立武威文化旅游投资发展公司,重点打造文化旅游产品和品牌。组建凉州文化研究院,举办凉州文化论坛、凉州文化讲坛、凉州文化沙龙,弘扬凉州文化,传承丝路精神。

出台扶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黄金条”,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由每年万元增加到万元,扶持旅游市场主体做大做强。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投融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旅游产业发展,投资亿元的雷台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开工建设。乡村旅游已成为武威市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的“靓丽名片”。

强化“中国旅游标志之都”的品牌形象全面打响“天马行空·自在武威”文化旅游主题形象口号,先后荣获“全国十大最具人气旅游目的地”金峰奖、全国“畅游中国城”榜单和首批全国文化旅游胜地等荣誉称号。

实行“三权”分离进行市场化运营,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预计—月,全市接待游客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分享圈内圈外查看更多>>

31

2025/03
AI甘肃丨口碑反噬:她不是速效...
网红救景区?一场流量狂欢下的文旅泡沫与价值迷失!甘肃某景区邀请三流演员穿着夸张服饰,在镜头前“学习”当地民俗舞蹈,口号式...
view more

23

2025/01
爆品丨护肝,就是爱自己!...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护肝解酒产品也应运而生,在解酒类产品市场上,比较安全和健康的就是含食...
view more

15

2025/01
观点丨薛蕾:县域发展竞争中不断...
2024年,是红古区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在区委常委会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
view more

13

2025/01
悦红古丨红古如何红起来?...
编者按:探讨红古区如何将丰富的文旅资源转化为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分析文旅融合的关键要素和成功案例。红古区在文旅融合的过...
view more

13

2025/01
悦红古丨中华第一龙回归记...
编者按:近年来,随着兰州周边地区相继发现大量恐龙化石和遗迹,人们对恐龙的关注和热爱也日益高涨。马门溪龙的归来,不仅是对海...
view more

09

2025/01
悦红古丨享堂峡:人文与文旅价值...
编者按:随着文旅产业的不断发展,享堂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未来,红古区将继续深入挖掘享堂峡的人文故事和自然景观...
view more

08

2025/01
悦红古丨红古川:兰西黄金驿站的...
编者按:我们一起分析红古区如何从传统的农业区转型为旅游热点地区,探讨“兰西黄金驿站”旅游定位的提出背景、实施策略及成效。...
view more

08

2025/01
悦红古丨红古冬季旅游:淡季不淡...
编者按:结合甘肃文旅“淡季不淡,冬季不冷”的号召,介绍红古区冬季旅游资源的开发情况,如温泉、室内参观、手工艺制作项目等,...
view more

06

2025/01
悦红古丨窑街玉雕:匠心独运的玉...
编者按:讲述红古玉雕的历史渊源、技艺传承及市场价值,展示玉雕作品,探讨玉雕产业与文旅融合的路径。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玉雕...
vie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