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随着文旅产业的不断发展,享堂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未来,红古区将继续深入挖掘享堂峡的人文故事和自然景观资源,打造更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感受这片土地的魅力和神奇。
兰州市红古区的享堂峡,以其悠久的历史、壮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故事,成为了当地乃至全国知名的文化旅游胜地。享堂峡位于红古区与青海民和县的交界处,大通河(浩门水)穿峡而过,形成了闻名遐迩的“浩门雪浪”美景。
享堂峡的得名源于公元903年唐晋王李克用之死,其子李存勖将父亲葬于此地,并建造了祭祀墓地,有“享受天堂福乐”之借喻,从而得名“享堂”。千百年来,享堂峡的交通极为艰难,峡内仅有一条可供单人行走的羊肠便道,过往行人必须边走边吼,以让对面来客及早退避。若遇雨雪等恶劣天气,行人只能从骟马湾山道远远绕行。
然而,正是这样的艰难险阻,赋予了享堂峡独特的人文色彩。据记载,明朝成化年间,海石湾牧羊姑娘相莲花在此坐化成仙(相家娘娘)的凄婉传说,给古老俊秀的享堂峡披上了一层极其神秘的色彩。此外,在近代史上,享堂峡也是甘肃进出青海的咽喉要道。抗日战争时期,蒋经国曾率国民政府考察团穿行享堂峡,对这里的艰险印象深刻,并在其著作《伟大的西北》中详细描述了途经享堂峡时的可怕情景。
1941年秋,张大千自甘肃武威沿永登、窑街赴青海西宁,途径享堂峡。18年后,先生在异域八德园内忆及祖国山水之胜,回忆起自己赴敦煌之行的苦辛和大西北的雄伟风光,又作《连城享堂峡》一图,并题:“‘十年前自凉州至西宁,道经连城享堂峡,凿山通道,峭阻盘迂,险巘过於秦蜀栈阁,偶与儿辈说之,因写。大千居士。”以示纪念。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动员浩大的人力物力多次拓宽享堂峡道路,使得这条曾经的“危途”变成了坦途。2016年,更是建成了穿行享堂峡大山、连接红古海石湾窑街的海窑隧道,进一步提升了交通便捷性。
如今,享堂峡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享堂峡不仅自然景观壮丽,人文故事丰富,其文旅价值也日益凸显。近年来,红古区依托享堂峡等自然景观和“河湟人家”系列文化旅游资源,推进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农家乐、采摘园、休闲农庄遍地开花,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
此外,享堂峡还承载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红古区境内古生物化石和地质遗迹资源类型众多、分布广泛、保存完好,是研究地质古生物学的宝贵资源。同时,红古黑陶和红古玉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这里得到了传承和发展,为享堂峡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内涵。(作者:阅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