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随着兰州周边地区相继发现大量恐龙化石和遗迹,人们对恐龙的关注和热爱也日益高涨。马门溪龙的归来,不仅是对海石湾恐龙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更是对这座城市历史底蕴和文化自信的彰显。在未来的日子里,马门溪龙将继续守护着这片土地,见证着海石湾的繁荣与发展。
在兰州市红古区政府所在地的海石湾镇华龙广场,一座巍峨的长脖子恐龙雕像傲然矗立,成为了这座城市的标志性景观。这座雕像所代表的,正是发现于海石湾的著名恐龙——马门溪龙。然而,马门溪龙回归故乡的历程,却充满了曲折与传奇。
1947年5月,被誉为“中国石油之父”的著名地质学家孙建初一行,在海石湾地区勘探石油资源时,意外地在北山的马家户沟采集到了一块完整的鳄鱼头骨化石和几块恐龙化石。这些珍贵的化石被迅速运往南京中国地质调查所古脊椎动物研究室,立即引起了中国古动物学界的轰动。从那一刻起,海石湾便与恐龙结下了不解之缘。
然而,马门溪龙的命名却并非一帆风顺。1952年,在四川金沙江马鸣溪渡口附近,工人们在修筑公路时发现了许多类似骨头的石头。经过古生物学家杨钟健教授的仔细研究,这些化石被确认为一种新的恐龙种类。由于杨教授是陕西人,命名时口音的问题导致“马鸣溪”被误听为“马门溪”,并在报刊上公开发表,从此“马门溪龙”这一名称便广为流传。
尽管马门溪龙的命名源自四川,但最早发现其化石的海石湾却鲜为人知。从1947年到1956年,地质工作者和古脊椎动物学家先后四次来到海石湾,抢救性挖掘了大量恐龙化石,并全部运往北京的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这些化石中,就包括后来被命名为“合川马门溪龙”的重要标本。
1965年5月,在中国古脊椎动物学泰斗杨钟健先生的主持下,海石湾出土的恐龙化石与晚其10年出土于四川合川的另一具恐龙化石一同进行了装架复原。被命名为“合川马门溪龙”的这具化石,一直在中国古动物馆展出,而海石湾出土的这具22米长的蜥脚类恐龙化石,也开始了它漫长的漂泊之旅。
直到1998年,《甘肃日报》连续刊登了两篇报道——《亚洲最大恐龙出土在海石湾》、《归来吧,马门溪龙》,海石湾的恐龙化石才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人们惊讶地发现,原来亚洲最大的恐龙是在自己的家乡发现的!海石湾,这个曾经恐龙繁衍生息的理想之地,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荣耀时刻。
政府部门积极响应民众的关切,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协商后,决定复制一具原比例的恐龙化石运回故乡兰州,在省博物馆展出。同时,红古区还规划建成了华龙广场,为马门溪龙雕像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展示平台。
2000年,一座长20米、高12米、总重量约为70吨的马门溪龙等身雕像在海石湾镇华龙广场组装完成。这座雕像神态雄壮优美,被冠之为“中华第一龙”,成为了红古区的标志性城雕。它的归来,不仅让海石湾人找回了属于自己的恐龙记忆,更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一份独特的文化魅力。(作者:阅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