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社消息:2017年12月24日,峰火文创大会(2017)“新时代·新文化·新发展”的影视产业新趋势论坛在北京大学召开,演讲之后的沙龙主题为新时代背景下的影视内容创作。
沙龙是一场智者有价值的思想碰撞。参与的沙龙讨论的有:编剧帮创始人杜红军;编剧、制片人、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汪海林;著名编剧制片人白一骢;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赵宁宇;北京大学教授陈少峰。
主持人许晓峰:现在有一种新的电影—网络大电影,我大概看了几十部网络大电影,没有一部让我完整看下去。我很困惑,到底是谁在制作这些网络大电影,这些大电影制作出来给谁看? 新时代包括新的技术、新的载体、新的通路平台。所以,我特别想请教这种新时代网络大的时代背景下影视内容创作。
白一骢:首先需要深入了解,互联网出现之后,整个观众群体结构非常庞大。从2013年底的时候,我们公司开始转型,更多的把精力转向互联网。为什么那个时候选择转型?因为猜测到它的未来可能发生变化。转型前做片子,电视剧的收入来自于广告、广告商。当时的情况是,电视剧行业对新人来讲很难。互联网是一个比较广的入口。因此我们做了一个转型。
回过头来看这四年的过程。对公司来讲,需要生存,需要面对市场。这几年做了很多市场调研,通过很多信息和用户直接发生互动,甚至知道用户看片子之前去哪个网站看了什么新闻,看了什么书,下载了什么内容,这个在互联网时代可以挖掘到。
去国内三线以下的城市,网吧里有几种人,第一种人玩游戏,另外一批人在“刷夜”看剧,真正看网络大电影的群体往往是在网吧里看,对他们来说真正花8-12块钱在网吧里渡过一夜是他们承受得起的。这种人不愿意看沉重的内容。
内容本身是创作者无法选择的,只能做这些东西才能获得市场的关注。作为从业者可以提高自己,尽管是肤浅的题材也比一些专业能力差的人好很多。但是要相信随着市场的发展,大家要求越来越高。好的东西普及开来需要一个过程。两三年以后市场慢慢开始接受,那就是观众选择深刻优秀的内容。现在处在一个好的时机,我们需要做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别浮躁,坚持下来。未来三五年沉淀下来,真正做出好看的电视剧。
许晓峰:白老师分享中提到,第一,有时候网大也是无奈之举,因为市场有需求。第二,新人没有机会,他们只能有比较低的投资。 我们特别需要您这样的演讲者,因为完全是实话,完全是自己的肺腑之言。第二个问题,从电影学院出来的,像小帅这些人,那个时候导演的态度和现在的导演,他们的机会有什么不一样?
赵宁宇:任何一个国家的影视作品都是20%不错,80%托底。大量的影片惨不忍睹。在韩国看电视剧,哇,好难看,全是大长今款或者爱情片款,我们拿到的只是人家的几部。各个国家都是如此。一个国家的影视文化都是二八规律。我们国外十年来只看到一部西班牙电影《看不见的客人》,我们看西班牙回顾展还是挑出来的,但是里面有些片子是没法看的。
谁说年轻人没机会?小帅拍了快20部电影了,每年一部,在全世界都是产量高的。管虎电影拍的并不多,但管虎是拍了500集电视剧以上的导演。
电影不是一个年轻人的艺术或者不是一个特别年轻人的艺术,这个过程不能跳过去,跳过去是要还债的。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拔苗助长没用,没有22岁、23岁的天才。试图找几个小孩,便宜点,一步一步来的公司基本全失败了。我们很了解这个过程,编剧导演没有一个是蒙上白来的。
而且现在资本的力量,我们一直说是一个负面的力量,其实还有正面的意义。我们仅说这些优质的有着十年业绩的大型的电影公司和大艺术家的公司他们筹集的有效资本足够一年电影的投资了。比如现在跟海林老师谈,除了钱先给你股份,你说你要多少,这就是知识变资本的过程,已经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了。
今年我们看到我们成功的项目,《战狼》最好的是刘毅老师的编剧,然后是吴京的奉献。《羞羞的铁拳》麻花团队十几年的打造,全国演出几万场,人家一部戏是多少代人演出来的,人家不成功谁成功?
电影的生命周期有它的规律。有耕耘就会有收获,不耕耘麦穗也会掉光。后面进入一个深耕时代,按专业做事,按规矩做事,按规律做事。专业、规矩、规律,做不了大的从小的起步,能够做大的时候更不要忘本。
杜红军:十年前,我们没机会,但是今天不大一样了,网大市场每年一两千部,其他院校还有其他的业余编剧,都进入到这个空间来。这样的话,网大领域,一年一千多部的市场,成本特别低,肯定是很多新人在做。
关于编剧权益的问题。从一个细节,就可以看出编剧的地位是怎样。那就是从电影海报来看编剧名字的大小就是一个明显现象。
正午阳光的影视剧比较规范,所有的海报都是导演、编剧、制片人、演员。编剧是故事的创作者,肯定是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们行业没有细化的规范,有时候靠人品,规范化也是行业很重要的一部分。未来行业编剧越来越规范,你做了多少贡献非常明确,不是靠个人影响。大家都能受益。
汪海林:行业规范一直是有的,广电总局是有明文规定,编剧的署名权也是非常清楚的写到了,法律层面上讲电影版权是两个,一个是剧作的权利,剧作的权利还有音乐,作词、作曲的权利可以单独使用。为什么说编剧才是作品真正的主人呢?编剧是上位授权人,剧本产生以后由编剧向制作方、制片人进行授权拍摄许可,制作方拿到许可后才有后面的程序,出示编剧授权书才允许拍摄。这个行业规范非常清楚。
但是行业规范和行业意识是一回事,90年代前编剧或者说原著作者地位很高,《红高粱》片头是原著莫言,然后编剧,导演在片尾。那个时候导演谦虚谦逊,这是那个时候的风气。
现在你不知道编剧在哪儿,预判不到,行业有规范,但当编剧找到协会律师起诉中国发行放映协会。律师说你只要在字幕上体现了就不算侵犯署名权,宣传、官网没出现都不算。比如一部电影出现编剧了,在片尾,跟茶水、司机在一起,这就证明没有侵犯署名权,因为出现在字幕上了。中国编剧跟中国电影界之间存在着很深的矛盾。
许晓峰:头几年有一个词叫“微电影”,陈少峰教授一直做微电影的推动者,但是发现随着时间推移微电影并没有形成大的产业,慢慢的反而被边缘化了。如何预测中国文化产业的未来,陈少峰教授给我们分享一下。
陈少峰:微电影并不是预测它特别火,会是一个好模式,因此我是提倡的。基于两个考虑:第一,我认为在中国的影视市场我特别看好网剧,因为以年轻人为核心的受众,今后讲影视会以网络剧为主。将来的空间会非常大,而且网剧的商业模式也会更完善,可以有广告,有付费,植入电商。第二,看好动画电影。庭型的动画电影,皮克斯整整花了六年时间只做短片,不做长片,这样的积累让第一个长片《玩具总动员》十分震撼。当团队水平极高,再做长片,效果极好。
另外,整个新媒体都是跟电商结合在一起,但是电商的内容,包括微电影或者短视频没有把商业模式想通。一个短片不够,但系列的短片就可以植入自己的品牌,植入自己的电商,然后可以滚动的传播。
许晓峰:以上几位嘉宾的演讲,可以这样理解,在新的平台的环境下,虽然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大家一致认为未来会是更高品质,无论是网剧还是网大还是微电影,中国电影的创作者都抱着这样的信念和责任。(来源:峰火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