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掮客”(俗称“串串”)通过阿谀奉承、权力依附等手段获取利益的现象,本质是权力寻租与资源垄断的产物,反映了社会运行中,规则缺失、公平竞争弱化的深层问题。这种行为表面上看似“个人道德滑坡”,实则暴露了招标项目制度漏洞、监督失效与社会价值导向偏差的综合矛盾。
忘记初心,违背为人民服务宗旨,就是“不要脸”行为的根源,制度环境与价值扭曲的双重驱动,权力垄断与资源分配不公,利益输送的土壤,在行政审批、项目招标等环节,若权力过度集中且缺乏透明机制(如未公开招标流程、不公示中标理由),资源分配易被少数人操控,迫使参与者通过“跪舔”获取机会。
某地工程招标中,掮客通过提前接触领导掌握内定信息,再以中介”形式向企业兜售最终中标价高于市场价30%。尤其是居间费扭曲了项目的落地。
功利主义价值观的盛行,“结果正义”压倒“程序正义”:社会普遍存在“成王败寇”心态,对成功者的道德瑕疵容忍度高(如“能搞到项目就是本事”),导致“跪舔”被视为“灵活变通”而非道德污点。 比如某企业家公开宣称“不喝酒不送礼就接不到项目”,引发舆论争议却获得部分网民认同。
即使权钱交易被曝光,掮客和受贿者往往仅受轻微处罚(如党内警告、退赃免责),难以形成震慑。 举报者面临被打击报复的风险,而保护机制不健全(如匿名举报易泄露、司法程序)为何仅靠“思想改造”难以根治? 在缺乏刚性制度约束时,道德说教易被现实利益击穿。例如,某国企反腐培训后仍曝出高管受贿案,因其掌握不受监管的采购权。
当潜规则成为行业“标配”(如工程回扣、医疗红包),个体坚守道德反而会被边缘化,形成“劣币驱逐良币”效应。 传统教育多强调“廉洁”“诚信”等抽象概念,缺乏对具体职业场景(如招标避嫌、合规谈判)的行为指导。 若教育者自身涉腐(如党校讲师被查),会导致公众对价值观教育的信任崩塌。 破局方向难度增加,不学无术,没有文化,怎么能价值观重塑需与制度重建同步 ?
推行权力清单制,强制公开项目审批全流程(如招标评分细则、决策会议记录)压缩掮客操纵空间,减少信息不对称,建立跨部门联合稽查机制,对重点领域(基建、医疗)实行“终身追责制”,提高违法成本,打破“退休即安全”的潜规则,将职业道德纳入职业资格考核(如工程师认证需通过反贿赂案例测试)将抽象价值观转化为具体职业行为红线,社会激励举报,设立“合规竞争力”企业评级,对廉洁企业给予税收减免、信贷优先等实质性奖励。用市场机制推动“守规则者获利”的正向循环。
从“逼人作恶”到“使人向善”的系统重构,“跪舔式社交”的泛滥,绝非单纯靠倡导“君子之风”所能解决。
若制度纵容投机者获利、惩罚坚守者吃亏,价值观教育只会沦为苍白的口号。唯有通过透明规则保障公平竞争、以严厉惩戒抬高投机成本、用实际利益奖励道德选择,才能重建“要脸的人活得更好”的社会生态。价值观的重塑,必须让公民看到“高尚是高尚者的通行证,而非墓志铭”。(编辑:也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