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商会就是一个假模假式的怪胎,会长把自己打扮成象体制内的等级化模样,什么不懂,天天开会,装逼成瘾!
前几天,来了一位张口闭口几个亿的项目,吹牛逼成习惯,这会长那会长,考察这里,考察那里,喝了一点酒,满嘴跑火车,商会异化制度性角色扮演背后的治理迷思。
在某个市级商会年终总结会上,主席台依次排列的座签、精心设计的发言顺序、长达三小时的冗长议程,构成了一幅荒诞的现代浮世绘。当商会这个本应充满市场活力的民间组织,日益蜕变为等级森严的"衙门",其异化轨迹折射出转型期中国社会组织成长的深层困境。
商会组织的科层化倾向,本质上是制度环境的镜像投射。当商会负责人将办公室面积视作身份象征,把参会人员座次当作权力游戏,这实际是在复制行政体系的评价标准。某省会城市商会的调查显示,85%的会员企业认为"与政府部门打交道"是入会首要动机,仅有12%关注行业信息共享。这种异化的激励机制,使商会沦为政商关系的特殊介质,而非市场主体的利益共同体。
文山会海的背后,是社会组织定位的严重错位。某纺织业商会年度统计显示,全年召开各类会议47次,形成文件82份,但实际促成企业合作的案例不足5起。这种"仪式性治理"恰恰暴露了服务能力的空心化。当会议纪要取代市场分析,红头文件覆盖行业诉求,商会正在用行政逻辑解构市场逻辑,形成独特的"行政锦标赛"景观。
破解商会异化困局,需要重构社会组织的价值坐标系。深圳某高科技产业联盟的实践颇具启示:通过将会长轮值制与企业需求清单对接,将会务成本转化为研发补贴,使组织效能提升300%。这种去等级化、去形式化的改革,本质上是在重塑"服务即存在"的价值伦理。当商会能真正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提升行业标准、打通产业链梗阻,其科层外壳自然会消解于无形。
商会组织的现代化转型,实则是国家治理体系变革的微观映射。当我们在感慨某些商会"官气太重"时,更应看到这是社会力量在既有制度框架下的适应性变形。解铃还须系铃人,唯有在"放管服"改革中真正厘清政社边界,在法治框架下培育社会组织的专业能力,才能让商会褪去"官袍",回归其连接市场、服务企业的本质属性。这个过程,恰是中国市场经济走向成熟的重要刻度,一些打着商会旗号所谓组织招摇撞骗,是社会组织管理和商会的管理缺失造成的。(作者: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