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2025年4月10日——在甘肃陇南的山水间,一场以“微短剧”为媒介的文化旅游升级行动正悄然展开。依托1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政策,这座曾以“秦陇锁钥”闻名的城市,正通过“十百千亿”计划(十维度支持、百家剧组入陇、千万元奖补、亿元金融支撑),将微短剧与文旅康养深度融合,试图以“小投入”撬动县域经济“大效益”。
传统文化“破圈”,从政策文件到场景赋能。“百万均摊”背后的县域实践。陇南下辖八县一区,若按平均分配计算,每地约百万元的资金看似有限,但各县正以差异化路径激活资源。例如,武都区以万象洞、姚寨沟景区为核心,打造“朝九晚五”旅游环线,吸引剧组拍摄《官鹅沟·愿我如星君如月》等作品,带动周边餐饮、民宿等产业新增就业岗位2000余个。文县则聚焦非遗传承,投资2.29亿元建设白马峪文化项目,通过360度旋转舞台和多媒体技术,将白马傩舞、史诗转化为沉浸式体验,带动12个村寨2000余名村民增收。此外,宕昌县的《官鹅沟》系列微短剧、康县青龙山大景区取景拍摄等项目,均在政策激励下加速落地。
以奖代补:从流量到精品的“硬核激励”,陇南的扶持政策摒弃“大水漫灌”,转而以精准奖补驱动内容创新。例如:
剧本创作:入选国家广电总局、省级优秀剧本分别奖励8万元、5万元;
拍摄取景:全市景区免费开放,拍摄基地接待剧组达标后补助最高8万元;
流量奖励:单集播放量超100万的作品可获15万元补助,短视频账号播放量破8000万奖励10万元;
精品扶持:获国家级奖项的微短剧一次性奖励50万元,入选国家广电总局项目奖励20万元。
这些政策直接关联市场表现,倒逼创作者深耕内容。如甘肃广电总台的AI微短剧《马家窑谜踪之神杖密码》,便通过悬疑叙事展现陇南文化符号,在短视频平台收获超5000万播放量,带动取景地马家窑遗址游客量增长30%。
为避免专项资金沦为“官样文章”,陇南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可体验的微短剧场景。在文县白马峪,非遗傩舞“池哥昼”被植入剧情,游客可通过穿戴傩面、参与互动拍摄,推动文创产品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徽县则依托嘉陵江峡谷群大景区,将古村落、银杏风光融入微短剧《银杏梦谷》,带动田河康养度假村成为网红打卡地。这些案例表明,政策正从“输血”转向“造血”,形成“内容—场景—消费”闭环。
打造“短视频创新基地”的陇南样本,陇南的野心不止于短期流量。通过“跟着微短剧去旅行”计划,该市已与抖音、爱奇艺等头部平台合作,计划年内引入百家剧组、打造百部精品,并培育百家市场主体。
未来三年,随着白马河文化走廊、玉垒山康养集群等项目的推进,陇南有望形成“微短剧+文旅+康养+电商”的立体生态,为西部县域文旅升级提供可复制的范式。
千万元投入能否成就“短视频创新基地”?陇南的答卷尚未写完,但透过武都的景区联动、文县的非遗活化、徽县的生态叙事,已可见“以小搏大”的文旅新逻辑——这里的故事,既是镜头里的山河,更是山河里的机遇。(作者:也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