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在“招商引资”与“跑项争资”之间的选择困境,本质上是地方治理中短期政绩冲动与长期发展需求的矛盾。这一矛盾背后折射出官员晋升机制、资源分配逻辑和县域发展生态的结构性缺陷。以下从问题本质、制度症结和破局路径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问题本质:两种发展路径的“利益—风险”失衡
1. 招商引资的“长痛”
优势:引入外部资本可激活本地产业链,创造就业与税收,形成可持续增长动力。
痛点:需长期投入营商环境建设(土地整理、审批改革、产业配套),成果滞后于官员任期,且存在市场风险(企业违约、产业波动)。
2. 向上争资的“短爽”
优势:上级项目(如专项债、转移支付)资金到位快、政策风险低,能快速完成固投指标,为官员晋升积累“显性政绩”。
痛点:项目与本地需求易脱节(如重复建设的产业园、闲置文旅设施),留下债务包袱与烂尾工程。
二、制度症结:官员行为扭曲的三大根源
1. “政治锦标赛”下的时间贴现率畸高
县域主官平均任期不足3年(如陕西2022年统计为2.8年),而文旅项目回报周期普遍超过5年。官员理性选择“争资立项—开工仪式—调离甩锅”策略,用“物理存在”的项目换取晋升筹码。
2. “否决权继承”导致的政策断裂
新任领导为凸显政绩,惯于否定前任项目:某西北县10年内换了5任书记,同一块文旅用地先后被规划为恐龙乐园、民俗小镇、红色教育基地,最终沦为驾校训练场。这种“人走政息”循环使县域陷入“低水平重复建设”陷阱。
3. “软约束”问责机制失效
当前对烂尾项目的追责多停留在“程序合规性”层面(如招投标是否合法),却鲜少追究“决策科学性”责任(如文旅项目客流量预测造假)。某县花费2亿建设的“古镇”年均游客不足1万人,决策者却已升任副市长。
三、破局路径:构建“责任—利益”捆绑的新型治理框架
(一)刚性约束:用“项目终身追责制”替代“职务调整解套制”
1. 建立“决策指纹”溯源机制
对重大项目实施“决策签名备案”,明确书记、县长、部门负责人的具体责任(如招商承诺书签字人需对投资真实性负责)。
案例参考:浙江推行“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溯”,某开发区主任因招商引进“伪高新企业”被追责,即便已调离岗位5年。
2. 实行“离任审计+滞后追责”
官员调任前需通过第三方机构对在任项目进行“存活率评估”,若项目在3年内失败,启动责任倒查。
工具创新:利用区块链技术固化招商承诺、土地出让条款,防止继任者篡改协议推诿责任。
(二)柔性激励:以“政治期权”化解“任期悖论”
1. 试点“跨任期积分制”
将项目投产5年后的税收、就业数据按一定比例折算为原主官晋升积分。如云南某县对离任书记保留20%的GDP增长考核权重,促使其在任期内拒绝“高水分的文旅地产项目”。
2. 设立“战略项目特别晋升通道”
对真正推动县域转型升级的官员(如引进新能源头部企业),即使任期未满也可破格提拔,但需签订“后续督导承诺书”。重庆对引进宁德时代的区县主官实行“离岗不离责”跟踪考核。
(三)生态重构:从“零和博弈”到“代际共治”
1. 推行“县域发展代际公约”
由上级人大牵头,要求连续三届党委政府签订《重点产业延续发展协议》,确保文旅、农业等长周期项目不受换届影响。贵州“茶产业三十年规划”即通过地方立法固化,历任书记不得擅自变更种植区。
2. 构建“项目遗产评价体系”
建立县域项目历史数据库,新任领导对前任项目的优化升级(如烂尾楼改造为物流中心)可获得额外政绩加分,抑制“另起炉灶”冲动。江苏某市将“存量项目盘活率”纳入考核,使继任者主动对接前任资源。
四、深层反思:县域需要“去人格化”制度设计
县域经济困局的根本,在于将发展命运过度系于主官个人仕途。真正可持续的出路,是通过制度刚性约束官员短视行为(如终身追责),通过**评价体系改革**重塑激励导向(如跨期积分),最终让县域经济从“一把手工程”转变为“制度工程”。唯有如此,“文旅项目变驾校”的荒诞剧才可能谢幕。(作者:胡致 编辑:也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