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最北端的黄河南岸,有一座屹立千年的古镇。据史料记载,为宋仁宗年间秦州刺史狄青巡边时所筑,故取名青城。这里现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和全国民间艺术之乡、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也是甘肃省古民居保存较为完整的代表。
明洪武年间,高氏始祖克尊兄弟三人随肃王征战河西,两位兄弟血洒疆场,克尊便携妻带子来到青城定居。乾隆四十四年时,高氏第九世先祖高秉信发起修建了高氏祠堂,这是青城地区保存下来的唯一一座家祠。
清朝道光年间,河套地区发生叛乱,时任平凉府教谕的高氏十二世先祖高鸣桂主动请缨,并以舌战攻心的方式平息了叛乱,道光帝御赐高鸣桂“才兼文武”匾。
青城书院建于公元1831年,培养出了10名进士,23名文举和50余名武举,是兰州六大书院之一。图为当时低年级学生的教室集成堂。
“每年出进烟担货物捐银一份永为定规。”书院里现存的碑记中记载着修筑祠堂时定下的规矩,要求商贾们将进出青城的货物按照一定比例捐银给书院作为教育经费。
几经动荡,书院原始的物品基本损失殆尽。图为书院留存下来的古籍。
青城古镇主街纵横南北,古色古香。青城长面、飞碟驴肉等青城名吃皆可在此品尝,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腾飞。
书院隔壁是青城碑林,现存从明嘉庆年间至民国十四年青城地区的石碑43块。其中一块名为临巩兵备道明文碑,记载着明万历六年,陕甘巡院在青城设置“临巩兵备道”,证明了青城也曾作为军事重镇在历史上出现。
历经岁月洗礼,一部分文物保存了下来。图中这块“忠义师表”匾额,曾被当地乡民拿回家做床板,锯掉了“忠”字。
古时青城是以水烟为主的货物集散地,水陆交通发达,北京、天津、太原等外地客商云集,泊来文化使得青城古民居既有山西大宅院风味,又具北京四合院格式。罗家大院就是典型的四合院建筑,是民国时期青城四大水烟作坊之一的“永顺成”老板罗希周的宅院。
《本草纲目拾遗》载:“水烟真者出兰州”。青城水烟,又称芸香草,配方全部使用兰州本土生长的中药材,其制作技艺被列为甘肃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为水烟的制作工具。
罗家大院对面,穿过狄青广场,就是城隍庙了。走进庙中,两侧的长廊相对而设,正中铺就成太极纹样。城隍庙占地3800平方米,整个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严谨。 青城隍庙的原址为北宋秦州刺史狄青的议事厅,故又称“狄青府”。始建于宋仁宗宝元年间(1038年-1039年)。明神宗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改为守备府,是守备军指挥部所在地。
青城供奉的城隍是刘邦的部将纪信。纪信从起兵时就追随刘邦,楚汉争战中,纪信假扮刘邦的模样而让刘邦逃脱,自己被俘而死。刘邦称帝后,敕封纪信为“忠烈侯”,将其供奉为督城隍。城隍庙内壁绘着十八层地狱的壁画以警示后人弃恶从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