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境内的石窟基本沿丝绸之路,以及古代重要的交通线路分布。根据甘肃石窟的地域特色,可把其划分为河西、陇中、陇南和陇东四个石窟群。这些石窟分布范围广、数量多、延续时间长、内容丰富多彩,代表了中国石窟寺发展演变的基本过程,应该说与敦煌石窟在石窟艺术表现、佛教发展史、历史研究等方面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
莫高窟(Dunhuang Caves)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东方卢浮宫”,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
炳灵寺石窟,中国的佛教石窟。位于甘肃省永靖县城西南35千米的小积石山中。炳灵寺在魏晋时称唐述窟,唐代称灵岩寺,宋代始称炳灵寺。
位于安西县城南68公里处的高山峡谷中,因其河谷中遍生榆树而得名。该窟现存42个洞窟, 东崖32窟,西崖10窟,历经唐、五代、宋、西夏、元、清各代建造和重修,有壁画5,650平方米,塑像272身,壁画佛神像10,826幅。榆林窟同莫高窟在内容、艺术风格、绘画形式方面一脉相承,同为姊妹窟。在国际国内都有一定的影响。榆林窟25窟、3窟、29窟堪称为其代表。
北石窟寺是甘肃四大石窟之一,包括寺沟主窟群,及其北1.5千米处的楼底村一窟(简称北一号),其南1.5千米处的石道坡石窟,花鸨崖石窟,石崖东台石窟群等,南北延续3公里。现窟群面积为7500平米,窟院面积为5000多平米,现存窟龛296个,石雕造像2126身,碑碣8通,壁画96.7平方米,题记150方。主要精华石窟集中在寺沟主窟群。此处有283个窟龛,密布在高20米,南北长120米的黄砂岩崖体断面上。代表洞窟有北朝的165号、240号窟和盛唐时期的32、222、263号窟。雕造内容极其丰富,其千姿百态的石雕艺术,浓缩了陇东汉唐文化的精华,也是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晶,在中国佛教石窟艺术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陇东著名的旅游胜地。
南石窟寺又俗称为东方洞。窟龛开凿在泾河北岸红砂岩上,现存5窟,1号东大窟和2号西小窟保存较为完整。东大窟为南石窟寺的主窟,高达13米,宽约17米,深14米,结构独特,造型宏伟。入窟后迎面三壁围立高达2米多的7尊佛像,两旁有13座胁侍菩萨,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为北魏风格。窟顶布满浮雕,诸如舍身饲虎、宫中游戏之类的佛经故事。雕刻简练概括,线条生动流畅,充分反映了古代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余4窟皆小,剥落处露出早期壁画。其风格与北石窟寺极为相似,故称姊妹窟。窟外崖壁上有小龛10余个,均系北魏、中晚唐开凿。
王母宫石窟位于甘肃省平凉市东南75公里处的泾川县泾、内两河汇流处,在王母山东北面,距泾川县不到1公里,建于北魏永平三年(510年)。王母宫石窟依山开凿、呈略长方形,形若“凹”,高达12米。窟内造像分三层,中有方体塔柱,直连窟顶,中心柱及三面窟壁均有石雕佛像,有千佛、力士、菩萨以及驮宝塔的白象,多为北魏作品。顶部建造物脱落几尽,现存造像百余尊, 主佛像居中,其他依次排列两旁。窟外为清代重修的依山楼阁。经重修后的王母宫大殿,及通往大殿的台阶和盘山公路,成为道教信徒朝圣的重要场所。
马蹄寺石窟群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中国西部甘肃省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是一处十六国时期(公元304~439年)至清代(公元1644~1911年)的石窟群。
马蹄寺石窟群由金塔寺,千佛洞,南、北马蹄寺,上、中、下观音洞等七个小石窟群构成。共包括历代洞窟70余座,塑像500余身,壁画200余平方米。窟龛开在石壁高处或近水的岩壁上。窟前多有寺院建筑,远望层楼复阁,十分壮观。创建于十六国时期,现存窟龛、壁画、造像多为唐代以后的遗存,其中北寺、金塔寺保存较好。
敦煌石窟群之一。位于今甘肃省安西县桥子乡南三十五公里峡谷两岸。现存洞窟二十三个,有壁画、塑像者八窟,东岩三窟,西岩五窟,多为单室窟。形制有长方形中心柱燧道窟、圆形穹窿顶窟、方形平顶窟,其中第2、4、5、7窟均为长方形中心柱窟,尚存部分佛、菩萨塑像,但多为清代重修,唯第4窟西夏高僧像,身着俗装,保存完好。
西千佛洞因位于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之西而得名,距离敦煌市区约35公里,开凿于党河河岸的悬崖峭壁上,是敦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藏于巴黎的敦煌遗书记载,西千佛洞的开凿时间应早于敦煌莫高窟,最晚也于莫高窟同一时期。
位于天水市武山县城东北约50公里处的钟楼山中,又名大佛崖。是武山水帘洞石窟群所包括的显圣池、拉捎寺、千佛洞、水帘洞、三清洞5处名胜景观之一。山中曲径幽林,百鸟争鸣,空谷回应,与水帘洞隔山相对。
甘谷大象山,位于甘谷县城西南2.5公里秦岭西端的文旗山上。自山脚石级而上至巅,总长1.5公里,占地面积约640亩,是古丝绸之路上甘肃东南部融石窟和古建为一体的重要文化遗存之一,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上松桧丛生,丁香溢彩,亭台楼阁依山而建,雕栋画廊绿树掩映。山中悬崖间,峭壁上有大洞窟一个,洞内坐石胎泥塑大佛一尊。据考证,甘谷塑佛造像可远溯北魏,先后共经历了四个朝代,三百多年。
金塔寺石窟位于马蹄北寺东南面1 0公里的大都马河西岸,高悬刺沟的红砂岩崖壁上,距离地表约60米,洞窟虽只有两孔,但内容、题材之丰富、复杂,雕饰之多变和保存情况来看,是马蹄寺石窟群中最有研究价值和文物价值的石窟。
麦积山石窟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其它三窟为: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和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约35公里处,是我国秦岭山脉西端小陇山中的一座奇峰,海拔1742米,但山高离地面只有142米,山的形状奇特,孤峰突起,犹如麦垛,因此人们称之为麦积山。
天梯山石窟也称大佛寺,位于城南50公里处的中路乡灯山村,创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距今约有1600年历史。天梯山山峰巍峨,陡峭峻拔,高入云霄,山有石阶,拾级而上,道路崎岖,形如悬梯,故称天梯山。山巅常年积雪,俗称“天梯积雪”,为凉州八景之一。石窟中大佛依山而坐,脚下碧波荡漾,薄云缠绕其身,构成了一幅山、水、佛、云浑然一体的壮观奇景,是凉州颇负盛名的旅游胜地。
在甘肃武山县城东北约25公里的钟楼山峡谷内。谷中"群峰叠嶂觅无路,乱石开径别有天。"谷涧溪水潺潺,景色幽静宜人。石窟亭宇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后秦,历代屡有修建。有水帘洞、拉稍寺、千佛洞、显圣池等著名景观,龙以拉稍寺、千佛洞的摩崖题记、雕塑作品、壁画等最为珍贵。该石窟现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群峰叠嶂觅无路,乱石开径别有天”,为理想的游览胜地。该石窟开凿于十六国时期的后秦,经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历代修建,主要有水帘洞、拉稍寺、千佛洞等名胜古迹,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处庄浪县城东28公里的关山深处。始建于北魏、唐、宋、元、明、清历代都有维修和扩建,是一座雄踞奇峰的秀岭中的历史悠久的石窟群由红崖寺、朱林寺、三清洞、罗汉洞、殿湾等寺洞组成。寺洞相互依存,形态各异。云崖寺现存三层洞台,星罗棋布的大小窟龛以及各种栩栩如生的摩崖造像,仍珍藏寺内。第一层距地面约10米处,现在仅存的是一片约有500多方米的平台。原有三座庙宇,上为佛殿,侧分别为菩萨殿和禅房,殿内塑像十分精美,但后来庙宇被毁。第二层又高出10米,是一条长达200多米的石庵,凿有八座窟龛,现存17尊造像,大都是北魏、北周时期的作品。其中最为精美的是2号、4号窟。在三层洞窟左上方有一直径2米的石洞,距地约高60米左右,多白云洞。在云崖石峰左方,还有一些中小型窟龛。龛内均为泥塑造像,属秀骨清象风格,似为北晚期到西魏之作。从崖上一方黑书题记和保存完好的藻井,可知明代曾对这几个窟龛进行过修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