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2年12月28日,《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2022年第9期)刊发陇南市委书记张柯兵文章《用“两山”理论引领高质量发展》,本平台今日予以转载,敬请关注。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整整17年过去了,“两山”理论成为全党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和行动指南,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习近平经济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统一,极大地增强了我们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一、深刻领悟“两山”理论的重大意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重要的发展理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论述阐明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
“两山”理论是党领导人民不懈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升华和实践结晶。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探索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形成了科学系统完整、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探索的基础上,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系统谋划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着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系统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赋予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新的时代内涵,把我们党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两山”理论坚持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实际和丰富实践出发,既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光芒,又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生态智慧,极大地推进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认知,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丰富和发展。
“两山”理论科学处理了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明显的短板。如何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成为最现实和最迫切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不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两山”理论以科学的观点回应了时代发展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用前瞻性的理论创造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发展要经济还是要环境、要增长还是要生态这个时代之问,并指导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两山”理论蕴含的哲理启示我们,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必须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把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入现代化建设全局,让绿色始终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亮底色,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
“两山”理论打通了生态经济转化的通道。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绿色生态是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只要勤劳肯干,守着绿水青山一定能收获金山银山”。“两山”理论之所以能够发挥巨大理论效应和实践作用,关键在于能够指引生态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要实现这种转变,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坚持因地制宜,通过实践和制度创新大胆探索“两山”转化有效做法,形成了一大批经验模式。2017年至今,生态环境部先后分六批命名表彰了浙江省安吉县等187个地区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大力探索促进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新路径,推进经济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将过去长期“沉睡”的“绿水青山”逐渐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金山银山”。在“两山”理论指引下,通过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转化路径,有效缩小区域差距与城乡差距,对推动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对于“欠发达+好生态”地区而言,可以充分利用生态优势,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从保护自然中寻找发展机遇,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赢,彻底打破“守着绿水青山却过着苦日子”的悖论。
二、以“两山”理论为指引的陇南实践
近年来,陇南市认真践行“两山”理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卸下GDP的紧箍咒,套上生态环保的紧箍咒”的重要指示要求,以建设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甘肃绿色发展典范城市为目标,坚定不移打生态牌、走绿色路、奏富民曲,用心守护绿水青山好风光,精心描绘美丽陇南新画卷。
护绿为本,构筑美丽画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陇南作为甘肃省内唯一全境属于长江流域的地区,坚决扛牢生态保护政治责任,保护、防治、建设、搬迁四措并举,用心守护生物多样性宝库,全力构筑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依法保护绿水青山。坚持把生态保护红线作为空间管制的刚性要求,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常态化执法机制,规范土地、矿产和水资源开发管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资源保护制度,对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实行“一票否决”。坚决防治环境污染。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巩固提升空气环境质量,统筹推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持续开展土壤污染防治行动,有效管控土壤环境风险。空气质量稳居全省前列,地表水省控断面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均达到100%,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大力加强生态建设。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两江一水”流域综合治理,实施天然林保护、长防林建设、退耕还林、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等生态建设工程,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森林覆盖率达到45.27%,分别高于全省、全国33.94个和22.23个百分点。加快推进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从2022年开始拟用五年时间将2.43万户9.44万人从自然保护地核心区和生态脆弱区搬迁出来,今年已完成搬迁4155户16664人,使原来居住地的生态系统得到修复和重建,让人民群众搬进安居乐业的新家园、开启幸福生活的新篇章。
点绿成金,发展美丽经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陇南以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为契机,以“产业四提”为抓手,积极构建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不断拓宽“两山”转化通道,着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2022年主要经济指标实现较快增长,荣获全省高质量发展贡献奖。大力推动山地特色农业提质增效。以绿色有机为方向,着力发展油橄榄、花椒、核桃、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形成了“地下有药、树上有果、山上有畜、林中有菌、水中有鱼、空中有蜂、网上有店、村里有客”的立体、循环、生态农业体系,截至2021年底,全市山地特色产业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农业特色产业产值超过210亿元,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贡献率达到42.47%。大力推动传统优势工业提级转型。积极推进矿山、冶金、建材等传统优势工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大力推广应用清洁生产工艺,推动工业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4家企业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矿山”,4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3家企业成功上市。大力推动文旅康养产业提档升级。以建设西北知名的文旅康养目的地为目标,主打生态牌、文化牌、康养牌,把旅游大景区、古村古镇、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旅游示范村建设有机结合,培育康养+农业、医疗、运动等新兴业态,打造文旅康养产业集群。建成国家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15个,有1个镇4个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有4个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8个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论坛永久会址落户陇南,2021年全市游客接待量达到166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3亿元。大力推进新兴数字产业提速崛起。紧紧围绕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治理智慧化,加快推进“互联网+”发展,建成了油橄榄数字农业、陇南绿茶质量溯源区块链,陇南电商平台、礼县苹果大数据平台、教育云平台、智慧医疗等,以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
亲绿惠民,建设美丽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陇南坚持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乡规划建设之中,创造宜居、宜业、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着力打造山水园林城市。围绕“城市园林化、郊区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园化、山水一体化、人居生态化”的目标定位,积极开展城市“双修”,打造绿带廊道、街头绿地、口袋公园,充分利用城区闲置空地、河滩地、道路两边空地开展国土绿化、建设生态湿地公园,构建多层次绿色化城市空间结构,打造“人在景中、景在城中、城在绿中”美丽城市。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坚持乡村原生态保护理念,精心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依山就势、因地制宜,保护原有农村风貌,不砍树、不埋泉、不毁草、不挪石,不大拆大建,对村容村貌以修复改造为主,修复油坊、醋坊、酒坊、豆腐坊、水磨坊等传统生产经营场所,让老房子、老物件、老用具得到保留,充分利用废旧的瓦片、砖块等作为装饰,通过原生态建设“美容”法,既改善农村居住环境,也留住乡愁,使乡村现代气息与历史脉络完美融合、自然生态与建筑风貌相得益彰。持续优化人居环境。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扎实开展厕所革命、垃圾革命、污水革命、风貌革命、庭院革命,构建全域化、常态化、精细化的城乡环境卫生治理体系,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家园。
倡绿成风,塑造美丽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陇南坚持把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作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积极开展各类创建活动,不断提升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和道德素养。注重绿色习惯养成。积极开展生态文明进校园、进课堂,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树立节能环保意识,强化对可持续的良好生活方式的认知,让衣食住行中的“绿色”成为每个人的自觉选择。开展绿色创建活动。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创建活动,广泛宣传简约适度的生活理念,营造全社会崇尚、践行绿色新发展理念的良好氛围。推进全民绿色消费。积极践行“光盘行动”,坚决革除滥食野生动物等陋习,严格限制一次性用品、餐具使用,建立绿色激励机制,通过补贴、积分奖励等方式促进绿色消费。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加快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防治,发展低碳交通,鼓励绿色出行,让绿色低碳生活成为新时尚。
三、践行“两山”理论的意义启示
近年来,绿水青山不仅成展示陇南的“金名片”,而且还是陇南可持续发展的“聚宝盆”。通过不断探索实践,我们对进一步践行好“两山”理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践行好“两山”理论,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航掌舵,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经济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真理力量。践行“两山”理论,必须进一步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认真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把党的二十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落细落实,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践行好“两山”理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日益增长,老百姓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生态环境问题成了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践行“两山”理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想人民群众之想,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要着力打造近悦远来的生态宜居环境,共同建设美好生活家园,提高生态收益,让群众享受更多生态红利,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践行好“两山”理论,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必须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推进“两山”理论实践,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按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进行整体保护、宏观管控、综合治理,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持生态平衡、维护生态功能,达到系统治理的最佳效果。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着力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努力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一盘棋”推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有效转化。
践行好“两山”理论,必须强化法治保障。制度和法治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保障,践行“两山”理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要坚持贯彻落实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配套政策文件,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保持“零容忍”的态度,强化环境监管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从源头上有效预防和遏制破坏生态环境违法行为,预防可能发生的破坏环境行为。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完善绿色发展考评机制,不简单以地区生产总值论政绩,将环境保护纳入考核体系,形成推动绿色发展指挥棒。
践行好“两山”理论,必须坚持开拓创新。开拓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在践行“两山”理论过程中,既要总结发扬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更要在新的实践中锐意进取、创新突破。要立足“生态是最大优势、发展是最重任务”的基本情况和最大实际,推动发展方式和路径的深刻变革。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方位、革命性变革,着力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和优化,大力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着力建设幸福美好新家园。(作者:中共陇南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