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峨眉山万年寺,沿象牙坡往白龙洞走。树高林疏,云淡风轻,我和贤友、戒嗔边走边聊。
“古代的爱情故事,你们知道哪些?”
“化蝶的‘梁祝’,牛郎织女的‘天仙配’,‘白蛇传’白娘子、许仙,还有张生、崔莺莺‘西厢记’……”贤友说了四个。
“《红楼梦》里的林黛玉、贾宝玉,杜十娘和李甲,唐代的李靖、红线女,《长恨歌》里的唐明皇与杨贵妃,举案齐眉的梁鸿、孟光……”戒嗔读闲书多,知道得也多。
爱,总是有悲有喜。人们常说“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在这句美好的祝福背后,又有多少求不得、爱别离的泪水呢?那些终成眷属的,从花前月下到柴米油盐,又有多少人从有情变成了冤家?
女人说,爱情使人盲目,婚姻却能提高人的视力;结婚后,女人对男人的本质看得更清楚了。
女人看清的是男人的本质,生理学家看清的却是“爱”的本质。他们认为,热恋中的山盟海誓,不过是荷尔蒙作用下的随口一说。
比如,李益对霍小玉说:“从此无心爱良夜,任它明月下西楼。”一转身,他娶了身世显赫的卢家女儿;郭沫若对发妻张琼华说:“遥怜闺阁口,屈指计舟程。”发妻屈指计数,他先后又娶了三位太太;徐志摩对陆小曼说:“想你想到我的肝肠都寸寸的断了。”然后,他赶着去北平给林小姐的演讲捧场而飞机遇难……
爱的本质是什么?不过是人体分泌生理激素产生的刺激。
是否怦然心动,肾上腺素说了算;想地久天长?多巴胺大量分泌就好了;苯乙胺不仅让人“情人眼里出西施”,还“直教人生死相许”;为什么会见异思迁?那是多巴胺分泌得过多,而后叶催产素分泌得过少;想缓解失恋的痛苦,可以向褪黑素、后叶催产素求助!真正的“忘情水”是血清胺,它能冲淡相思之苦……
在《长阿含经》中,佛陀说:“恩爱无常,会合有离。”爱是无常的,甜蜜度太高,也会让人感觉到苦。
围绕着一个“爱”字,古往今来,人世间演绎出多少悲欢!真是“爱河三尺浪,苦海万重波”。
“你今天搭错了哪根神经?怎么说起这些来啦?”贤友感到好奇。
“白娘子和许仙的故事你清楚,白娘子在哪儿修练成仙的,你知道吗?”
贤友摇了摇头,我指了指山路下方枝叶掩映的寺院建筑,“就是在前面的白龙洞。”
白龙洞,又名白龙寺,明代嘉靖年间,由别传禅师募缘所建。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重建时,康熙将亲笔抄写的一部《金刚经》赐给白龙洞僧人祖元禅师,并赠联语“挂衲云林静,翻经石榻凉”。
民国十七年(1928年),白龙洞的部分建筑毁于火灾。现在的主要殿堂,是1980年修复的。
白龙寺有前后两殿。前殿为三圣殿,供“西方三圣”:阿弥陀佛和观音、势至两位菩萨;后殿为大雄宝殿,供“华严三圣”:毗卢遮那佛和文殊、普贤两位菩萨。
除了白娘子在此修仙的传说,白龙洞还有同样传奇的“一树、一石、一观音”。
一树,指庭院中那棵称作“植物活化石”的桫椤树。
一石,说的是寺中的“三生石”。传说女娲炼石补天时,把一块灵石遗落人间;古代“爱神”月下老人用这块灵石观察人间的三世姻缘,这块石头故名“三生石”。
一观音,指供在大雄宝殿里的南宋时期铸造的青铜“数珠手观音”,这尊观音像工艺精湛,保存完好,是山中珍贵的佛教文物。
峨眉山版的《白蛇传》,与人们熟知的“西湖版”有些不同。
白娘子在峨眉山修行,遇到“药王”孙思邈,得赐金丹,转为人身;青蛇“小青”,这里传说是男身,他暗恋白娘子,却得不到青睐,因爱生恨,反目为仇;青白二蛇在清音阁下一番大战,青蛇落败,自愿变成白娘子的丫鬟;许仙采药遇险,白娘子舍身相救,二人一见钟情,成就美好姻缘……
西湖版的《白蛇传》,缘自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中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其中,与峨眉有关的,一是白娘子对许仙说:“妻本是峨眉一蛇仙……”;一是白娘子为救许仙,飞回峨眉“盗仙草”。其他故事,“水漫金山”、“断桥”、“雷峰塔下”,都与峨眉无关。
“噢,我知道了,黑龙江是不是也和这段故事有关啊?”戒嗔忽然想到了一线天,“黑龙江是小青的,白龙江是白娘子的,流到清音阁是合流,然后白娘子带着小青出山东去,她俩才不打斗呢!峨眉版的《白蛇传》结局很美,可我还是喜欢西湖版的。”
从白龙洞走出来,沉默了半天的贤友问:“佛教所说的慈悲,是不是爱?如果是爱,佛陀有没有爱?”
慈悲是什么?慈,是给予他人快乐;悲,是减轻他人的痛苦。
爱是什么?《大般涅槃经》中说:“爱有二种:一者饿鬼爱,二者法爱。真解脱者,离饿鬼爱;怜愍众生故,有法爱。如是法爱,即真解脱。”
世间所谓的爱,带有强烈的占有欲,就像饿鬼渴望食物一样,得不到就会变成恨。
在佛陀眼里,“饿鬼爱”局限于特定的对象,本质是贪欲对众生的束缚。当然,人不只被喜爱的人或者事物束缚;那些令你厌憎的人或者事物,是另外一种束缚。
慈悲是“法爱”,是平等的、清净的,是没有欲望染污的,是促人觉醒的,是完全地付出,没有丝毫的占有欲。佛门所说的慈悲与世间所说的爱,不是一回事。
世人津津乐道的情爱,在佛陀看来,是业的染著。
《佛说遗日摩尼宝经》这样形容世间的情爱:“譬如苍蝇,在粪上住,自以为净。心亦如是,入爱欲中,自以为净。”
苍蝇以粪便为居所,认为那是清净的;人不知道爱欲是轮回的根本,沉迷其中,还自以为清净。
《楞严经》讲,如果有人沉溺于爱欲,又想禅修获得觉醒,那就像要把沙子蒸成白米饭一样。佛陀认为,不断除爱欲,轮回就没有休歇。
佛陀把众生称作有情。情,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佛陀断除了爱欲,但他依然有情。菩萨这个词,是“觉有情”;是有情,不是无情。世间男女用情不专,貌似洒脱,其实是真正的无情。
为方便度化众生,菩萨有时还会保留爱欲,如维摩诘菩萨,他示有妻子,却常修梵行;有六亲眷属,但不为世俗的烦恼所牵制。
“你说佛陀断绝了爱欲,却依然有情,怎么理解?”贤友不解地问。
佛陀为获得觉醒,偷偷离开王宫,没有和妻子耶输陀罗打招呼。他的不告而别,对深爱他的耶输陀罗来说,是何等的痛苦与折磨。佛陀证悟后,应父亲净饭王邀请,回迦毗罗卫国讲法。
在王宫,佛陀见到了父王、姨母(也是继母)摩诃波阇波提,见到了儿子罗睺罗,却没有见到耶输陀罗。
其实,耶输陀罗对他想念极了,但又怕他对她冷淡,索性躲了起来。
佛陀主动去找耶输陀罗。佛陀散发着不可思议的慈悲摄受力,令耶输陀罗极为震撼。同时,她又感到难过,多年来,她心里一直纠结着一个问题,但没有机会问他。
此刻,她鼓起勇气,“悉达多,你真的爱过我吗?如果爱我,当年你为什么要舍弃我?你现在回来了,还会爱我吗?”
佛陀的回答也让人震撼。
“耶输陀罗,我从来没有舍弃对你的爱。我舍弃的,只是对情欲的执著!”
多情乃佛心,惟是无黏著。众生的爱,可能只是激情四射、一时冲动;佛菩萨对众生的慈悲,是“没有执著的爱”,可朝朝暮暮,又地久天长。(作者:腾讯佛学 马明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