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真正伟大而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业,这是近几十年来由一个国家提出的最广泛的国际性经济合作倡议”“开启美好未来的‘金钥匙’”“迎来发展的历史机遇”……5年来,越来越多的参与国家称赞“一带一路”建设务实高效,推进共赢。
观察“一带一路”,离不开对时代进步的感知和认同。但遗憾的是,安于故俗、溺于旧闻的一些西方人还是固执地戴着有色眼镜,借题发挥,歪曲事实。一些人恶意给“一带一路”建设贴上标签,实际上是囿于西方近现代扩张的历史,来臆测所谓的“中国威胁”。
以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来解释“一带一路”,往往会陷入解释力不足的困境。
“如果纯粹套用西方的理论来解释中国,就会产生误解,甚至是曲解。”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郑永年曾如是说。遗憾的是,至今西方一些人仍在这样做,因此导致其与共建“一带一路”的第一个5年擦肩而过。
“一带一路”倡议在与各国发展战略对接时,打破了中心与边缘的迷思,也从不带任何文明优越感,这超越了西方一些人的地缘政治想象,超越了西方历史传统中的那种在面对域外国家的文化与文明等方面的差异时,要么进行征服、要么予以同化的既有路径。
事实是,“一带一路”建设对参与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不附加特殊要求,完全致力于最大限度激活参与者的经济发展潜力。正因为如此,《丝绸之路》一书的作者彼得·弗兰科潘作出如是判断:国际领导者们更需认识到的是增进相互联系和交流的重大意义,“一带一路”倡议正在帮助塑造当下及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