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人机拍摄的大堡镇全景图,“一山一水一树一纸”成为大堡的人文资源特色。
“一山”很好理解,东岳山是康县境内现存的比较大的道教建筑群,郁郁葱葱的古柏掩映其间,意欲登高眺望,环视四周,涛声阵阵,肃然端庄之心油然而生。
“一水”指水洞寺清泉水,1942年,康县县长王德馨在桥身一侧题了“古洞流泓”四个大字。要找到泽润大堡、寺台两个乡镇的“水”,从尹家沟、朱家沟到毛亚子山半山,则需要行进7公里,在一株千年的银杏树下,先闻其声,后见其神奇,三股洁白水柱从三个泉眼喷涌而出。四周群山环抱,古木参天,一座古寺,掩映树木中,石拱小桥,横卧泉上,一直是康县人游玩纳凉的好去处。
“一树”就是生长在泉眼边的银杏树(伴生一棵娑罗树),树冠颇大,树龄悠长,隐天蔽日。古寺初建于宋代,于1958年间被毁。古寺旧址前一棵康县北部最大的千年古银杏树,树高参天,枝叶茂盛,树围7米有余,树上主干又生长出一棵娑罗树,两树相伴而生,似龙凤缠绵。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围绕古树、古寺、古泉、古石进行了规划和梳理,挖掘红色文化和农耕文化,建成一个集自然风光、红色文化、农家餐饮和美丽乡村风情为一体的生态旅游避暑休闲胜地和生态旅游景区,成为美丽乡村游的新景点、新名片。
“一纸”说的是人工造纸, 陇南市康县大堡镇庄子村,境内竹茂林密,构树遍及山林。这里的村民按照祖辈传下来的最原始的造纸工艺流程用构树皮生产着手工土纸,传承着手工造纸这一古老的原生态文化信息。
据了解,手工造纸的工艺十分繁琐,在大山深处,工业文明似乎从来没有染指这里,村民们用最简单最原始的工具,最繁复没有简化的工艺制造着纯天然的手工土纸。
从老祖宗蔡伦第一次“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起,纸,在近两千年悠悠岁月中,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艺术内涵,造纸、折纸、剪纸,无一不是这种内涵的精细诠释。
树皮是古法造纸中的常用原材料,树皮的选择也有一定讲究,一般选用的树皮是常见的构树皮,从树皮变成纸的过程,就是一个见证奇迹的过程。
从树皮到纸要经过泡、蒸、打、碾、淘、抄、扫等72道工序,“七十二道手,上墙还要吹一口。”这样的工序完全就是《天工开物》七十二道工序的再现。多少年来,大堡一带的纸匠们一直使用这种原始、简单的工具,遵照蔡伦发明的造纸工艺流程,制造出纯天然的构树皮纸。
庄子村出产的土纸纸面平整,切边整齐、洁净,纸面无折子、裂口,它的纹理清晰、绵韧而坚、百折不损。
2008年,康县庄子手工造纸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进一步保护和传承手工造纸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挖掘当地民俗文化,借助庄子村美丽乡村建设契机,建起“手工造纸传习所”,以便于更多的人来参观体验。
据大堡镇的镇长杨文介绍,水洞寺,这是一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红二方面军17团,曾经在这座庙里休整。红军在这里喝了甘甜的泉水,吃了干粮,精神抖擞去攻打康县县城(当时的云台白马关)。
据史料表明:根据“成徽两康”战役计划,红二方面军六师十六、十七、十八三个团于1936年9月18日经武都入康境,先后转战望关、长坝、巩集、大堡等地,9月19日晚攻打国民党县政府所在地云台白马关。
当我们问及这股清泉除了普惠大堡河两岸的村民,有没有开发价值时,杨文镇长带领我们来到了一座投资近四十万元的冷水虹鳟鱼的养殖场。
她说:象“水洞寺”冷水鱼在康北这样规模养殖,可以说是开先河。水洞寺养殖示范园占地500平米,投资40万,此次共投放虹鳟鱼苗4万余尾,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利益链接机制,让村集体和群众共享发展红利,助力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位于康县的大堡镇注重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谐共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新驱动新经济发展。比如东岳山民俗文化暨大堡美食节的热度,让大堡的人们,看到内容和传播的重要。据活动工作人员介绍,美食节网红美食糖油糕一天的营业额接近万元。
“一山一水一树一纸”的场景,正是一幅人与生态和谐共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山水画卷,正在徐徐铺展开来。
是啊,乡镇干部懂农业,才能对农业有认同感。懂农业,简单来说就是要知道种地的老百姓会种什么、想种什么、能种什么,养殖的农民会养什么、想养什么、能养什么。找到农民的需求,为农村经济找到新的增长点。然而,乡镇干部长期奋战农村一线,对农业不仅要“懂”,更要“会”乃至“专”。既要学习“补钙”,也要在田间地头“强身”;既要问计于民求知,也要敢于尝试求证;既要算天时地利,也要善买卖吆喝。才能把新时代的创新思维转化为带动农民增收的新动力。(作者:刘晓宁 图片由康县大堡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