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是历史文化资源大省,要把甘肃建设成文化大省、强省,推进社会主义 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需要大力发掘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推进文化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准确把握和深入了解甘肃历史文化特点及其资源优势,是我们正确认识甘肃历史文化及其资源价值的切入点。
一、久远性。久远的甘肃历史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在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发展中作用至为重要。
甘肃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新石器时代先民的足迹已经遍及各地,而且创造了堪称辉煌的远古文化,以大地湾为代表的新石器早期文化的发现表明,甘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自仰韶文化以来,相继兴起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与关中地区的远古文化同属于以炎帝部族为代表的西羌文化。
而从马家窑文化开始,甘肃古文化的地方化趋向日渐明显,青铜时代的氐羌、西戎文化,先周文化、秦早期文化在华夏民族形成和早期中华文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后来中国历史走向和中华文化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周秦文明,陇右是其导源发祥之地。从此之后,甘肃的发展总是与中国历史的进程和文化的演变紧密相连。
二、多样性。文化内涵丰富,类型多样。甘肃悠久的历史,丰厚的人文土壤,独特的自然条件,孕育了内涵丰富、类型多样的古代文化。如史前时代的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先秦时期的寺洼文化、辛店文化、沙井文化、羌戎文化、先周文化、秦早期文化,秦汉以来的边塞文化、三国文化、五凉文化、唐宋农牧文化、吐蕃文化、西夏文化、伊斯兰文化、还有民俗文化、长城文化、简牍文化、敦煌文化、丝路文化、石窟文化、宗教文化等等。这一个个或不同类型的文化,独具特色和内涵,成为甘肃历史文化百花园的一朵朵奇葩。
三、民族性。多元纷呈的民族文化。甘肃地区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分布的区域,从先秦至魏晋北朝时期的西戎、氐羌、大月氏、匈奴、鲜卑,到隋唐宋元明清的吐蕃、党项、蒙古族、回族、藏族,都曾一度或长时间生活于陇原大地。各民族长期交错杂处,既有和睦相处、融合同化,又有争夺与战争。
在这样一个各民族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复杂过程中,各民族的文化既得以传承与弘扬,又得到创新与改造。与此同时,这一过程也强化了各民族及其文化的相互交流碰撞,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文化的融通,增强了彼此关系和相互认同。
四、过渡性。中华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通道。甘肃省深居内陆,地处我国三大高原的结合部,也是由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历史上这里长期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交错带和农牧经济的过渡区。这种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成为农耕文化与畜牧文化互动发展的肥土沃壤。
甘肃也曾是中西文化与商贸交流的通道,丝绸之路横贯全境,中华文化的西传与扩散,域外文化的输入与吸纳,都对甘肃地域文化带来深刻影响。
甘肃地区无疑是多元文化的聚合区和生长带;是中外文化交流传输的预热区和化合带。所以,古代甘肃地区堪称是中华文化不断创新和繁荣发展的重要营养池与基因库。
甘肃省是一个文化资源大省,但目前还不是一个文化大省。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我省建设文化大省指明了方向。如何将文化资源大省发展为文化大省,值得深入思考和认真谋划。
实现文化大省的建设目标,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是基础,文化产业开发是核心。必须以大力开发历史文化资源为前提,以发展文化产业为主体。甘肃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又必须以学术研究为先导。只有对类型多样、独具特色的甘肃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基本特点和核心价值有深入透彻的理解和揭示,甘肃文化的发展和产业开发,才会有所依归,才会抓住文化的灵魂。
因此,文化产业发展、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深入的学术研究和内涵挖掘必不可少。应以高校、科研单位为主体,由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牵头,设立有关的协作机制,给予经费支持,以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专题研究和联合攻关。
甘肃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是一个量大面宽的系统工程,既要统筹计划、全面开发,也要突出重点、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无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开发或者是文化产业的创建,我们都需要有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心态,要有引进吸收、合作研究开发的勇气和气派。既需要科学性、前瞻性的战略设计,也需要许多部门、行业甚至广大民众的协作、配合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