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随便走在一条大街上,十家店铺九家在打折,到处写着“大甩卖”、“大清仓”,“全场特价”,理由多是“合同到期”,“门店转让”“10周年庆”等等。
生意越不好做,商品越得贱卖卖,有个老板吐槽:每个月售2580个包才能存活下来,赚钱的唯一方式就是卖更多的包……于是,各种打折噱头层出不穷,这成了中国实体店的一大特色。
而实际上,实体店的根本问题来自于:老板总只是把实体店当成一种买卖的渠道,没有服务的意识,更没有服务精神,无法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单纯依靠差价赚利润,这种实体店早晚都会必被淘汰。
如果只是一种销售渠道,电商显然是更与时俱进的方式:成本更低(没有房租)、足不出户、比价更方便、款式更多样等等。于是,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实体店是被电商打败的。真的是这样吗?
中国的电商败给了谁?
电商的困境已经三年前就开始了,所有的电商平台都遭遇到了流量瓶颈,利润增长趋于放缓,市场需求几近饱和。而双11的本质其实是先抑制需求再集中式爆发,所以形成了双11当天的消费井喷,数据看起来漂亮而已。
电商虽然没有房租,但是要有线上运营成本,包括广告、活动、人员、客服、快递等等。现在开一家“网店”的成本已经超过实体店房租了,获客成本越来越高,比如对于有的淘宝店来说,每引来一位顾客的成本大概在80元上下,但是很多商品的售价都不到80元。
究其根本,是电商总把自己当成“比价的工具”,同一个网站去横向比,不同网站就纵向比,于是产品利润越来越薄;而同时依靠流量去获客的成本越来越高,导致线上运营成本不断攀升。
中国的商业正在形成这样一种平衡:电商的运营成本持续攀升,越来越接近“实体店”的房租;而实体店吸引消费者的成本也不断增加,越来越接近“网店”的获客成本;于是双方开始僵持。
究其根本,无论是实体店还是电商,赚钱的根本逻辑没有变,就是这四个字:薄利多销。不求质量只求数量;不要品质只要利润。这就是是中国商业目前最大的通病,但是这条路被我们走到了极致,走绝了。
越过于关注结果,越容易失去结果。
无人超市是商业未来吗?
为了突破现状,我们开始借助科技创新进行商业升级。比如前段时间热炒的无人超市,从快捷程度上来讲,这些好像确实方便了我们的购物,但是来看下面几个媒体报道的新闻截图:
类似的报道和分析还有很多。为什么“无人超市”一出世就这样被质疑?
无人超市的核心价值是它的投入、运营成本上比普通实体店更低,此前有数据显示它的整体运营成本不到传统便利店的15%。但是,它并没有真正的解决商业的核心问题。
大家一定要记住一句话:
未来商业比拼的,并不是谁的成本更低,而是谁的服务更好!
如果我们的思维还停滞在“谁的成本更低”这个阶段,我们将永远都是停留在价格战、模仿、粗制滥造的阶段,更可悲的是:我们根本没有理解商业的本质。
如果没有人,谁来做服务?
如果没有人,谁来创造附加值?
零售业已从一个交易的时代,进入到一个关系的时代。商家可以在实体店上大动手脚,从而营造出一种无与伦比的消费场景,但是电商是通过电脑和智能手机进行交易,所以很难向消费者提供独特体验,它们必须寻求突破!
未来商业的本质
《论真理》里中有一句哲学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人存在时万物存在,人不存在时万物不存在。”
这说明未来万物唯一的标准就是“人”,一切都因讨好了“人”而存在。你讨好“人”的程度,决定了你存在的价值。商品也是如此,必须体现对人的尊重与关注。商业本质是正在从“买卖关系”过度到“服务关系”。
未来,商业争夺的是出生于80、90年代的消费群,这群人生下来就不缺物质、不缺产品,他们需要的是一种“关怀”,这种关怀更需要面对面的交流与触觉才能体现。
未来那些只是卖东西的实体店将越来越没有竞争力,而那些能为用户提供独有体验的实体店将脱颖而出。
这就是“消费升级”的本质:零售业已从一个交易的时代,进入到一个关系的时代,商家可以在实体店上大动手脚,从而营造出一种无与伦比的消费场景,但是电商是通过电脑和智能手机进行交易,所以很难向消费者提供独特体验,它们必须寻求突破!
这就是“需求升级”的本质:消费者需要从对产品的满意感转型为精神层面的满足感。以前是人随物动,现在是物随人心。届时商家的文化、创新、体验及情怀,都将英雄有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