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3日,中国第一大房企碧桂园的老板杨国强出席了一场媒体见面会。
或许,碧桂园想通过这样一次沟通,结束最近一段时间的“水逆期”:
这段时间关于碧桂园的新闻,大多是工地坍塌、工人伤亡、工地起火、地基裂痕、股价大跌、业主维权……
这次见面会上,他说了不少话。在我看来,有些话透露出了他的困惑——
我花的钱不是我的,做的东西不是自己的,赚的钱不是自己的。
本来我可以去亚马逊漂流,跟着房企大哥去爬珠穆朗玛峰。
我是天底下最笨的人。现在自己每天都很忙,我也不知道这么做为了什么。
我自己在家写毛笔字,写“为了什么”。
这几句话,读起来挺有“诗意”的,写满了一个成功企业家的困惑。
杨老板在公众媒体上是一个极低调的人,能够这样面对媒体是很少见的。
多年前我做报纸编辑的时候,不喜欢做关于杨国强的新闻——找不到他的照片。报纸上,如果一篇稿件没有图,版面就不美观。
后来才知道,这种低调是杨老板刻意为之。
据说他曾对公司的相关主管说,如果哪天报纸上出现杨国强三个字或者他的照片,就算宣传工作没有做好。
那时候,碧桂园还是一个区域性地产企业,距离成为行业老大还很远,更没有人想到他会成为老大。
出人意料地,杨国强,这个昔日的农民工,便随这中国房地产也的迅猛发展,成了全国最大房企的老板。这像一个神话。
这个神话的背后,一定有一个非同寻常的老板——这也是我感兴趣的地方,一直想了解杨老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前一段,我意外地遇到了杨国强。他的穿着、言谈,依然保持着农民出身的朴实。我相信,他大概永远不会去干登珠峰、漂流亚马逊、做红烧肉的事情。
那次见面,他第一句话就是,“我们也不容易”。他说的不容易,是指在马来西亚建设的“森林城市”项目。
这个项目,规划得像“世外桃源”。那是一个在海边填出来的一个小岛上的项目,背靠陆地,面朝大海,楼盘建设得像森林一样,地面全是公园,车辆穿行地下。酒店,学校,医疗,球场,以及附近罕见的大片红树林,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农民工出身的地产老板的作品。
这个作品,有点乌托邦,有点理想主义。
在8月3日的媒体见面会上,杨老板说自己很忙,大概就是因为陷在自己的理想主义里吧。
很多很多年以前,杨国强的理想是拥有自己的房子,他曾经为第一次拥有自己的房子很开心。
那一年杨国强19岁,他的梦想就是有自己的房子。从他的自述来看,19岁的他也每天很忙,但没有今天的困惑。
那时候,他很穷,在18岁前没有穿过鞋、没有穿过袜子。
他没有自己的房子,住在哥哥6平方米宿舍的阁楼上。阁楼没有窗户,炎热的季节,里面的气温高达40度。
晚上,他躺在阁楼上一动不动,想着白天自己干活挣的钱,够买10块砖,就很开心。
那个时候,他每天为了有自己的房子干活。下河抓鱼去卖,卖了钱就去买砖。邻村有个砖厂,断砖便宜,他就买断砖,3元钱能买一船。
他在河里不仅摸鱼,也捞砖。他对砖很痴迷,因为每多一块砖,他的梦想就多了一块砖。
建成房子的预算是600元,最后,杨国强用450元建成了。
那是1974年,为了房子这个目标,他不困惑,他很开心。
那个时候全国还在“文革”状态,农村还叫“生产队”,杨国强每天在村里干活能挣5毛钱。一年忙到头,能挣大约180元钱。
他曾经哭着问哥哥国华:即便1年挣200块,干50年,才能挣1万块钱,这样一辈子有什么意思呢?
国华对国强说,“社会会变的,会变好的”。
直到1978年,“文革”结束两年后,社会真的变了。用杨国强的话说,可以到社会上自由做事了。
于是,他成了农民工,第一代农民工。
1986年,杨国强成了广州顺德北滘建筑工程公司总经理,也就是包工头。他到处打听哪家公司要建房。
1992年,他在广州顺德开发了第一个碧桂园楼盘。
他赚到了很多钱,但奇怪的是,这个曾经穷到没鞋穿、23岁时候还穿着满身补丁衣服的年轻人,好像并不看重自己的钱。
1997年的夏天,他在广州的《羊城晚报》上,看到贫困学生的报道。据说当时他手里只有300万元现金,他拿着100万来到报社,设立了一个“仲明大学生助学金”。“仲明”二字是妈妈的名字,是为了纪念母亲。
他要求受助的学生签一份“道义契约”:承诺受助后不浪费,努力完成学业;完成学业,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像助学基金偿还助学金及利息,以帮助其他贫困。
到2002年的时候,杨国强更有钱了。在女儿的建议下,他自己建了一所学校,免费面向全国招收贫困学生。
女儿的这个建议,让他很欣慰,让她觉得女儿是一个有大爱的人,这让她对女儿接班很放心。
他建的学校,叫国华纪念学校,为了纪念因肝硬化而去世的哥哥。
碧桂园上市的那一年,2007年,杨国强说,如果今天的全部财产换回哥哥的健康,能够找到最好的医生,他会毫不犹豫,在所不惜。
可见,尽管经历过极度的贫穷,拥有了巨大的财富,杨国强不会感谢贫穷的。
上市之后的碧桂园,遇上中国房地产的快速发展期,在过去的10年中,攻城略地,遍地开花,从一线城市到县城,都有碧桂园的楼盘。
正是在这种高速扩张的背景之下,近期,碧桂园仿佛进入“水逆期”,接连陷入舆论危机,写碧桂园的文章很多,有的标题就是碧桂坍塌,碧桂园要凉。工地接连出事儿,导致多人死亡,被指负债9000亿资金链危机,高周转,喝血酒,股价连续下挫,就连正在热映的电影《西虹市首富》里,也把地产商的名字写成了必贵园……
于是有了8月3日的这场媒体沟通会。现场记者问杨国强:“为什么碧桂园会外界被妖魔化,责任是谁?”
杨国强的回答是:“我很难回答你。我每天都在为社会更好而忙,我是天底下最笨的人。我自己在家写毛笔字,写‘为了什么’。”
这个回答很老实,不像外交辞令,透露着杨老板的困惑——他奋斗了几十年,战胜了贫穷,拥有了财富,却发现抵达了一个“做的东西不是自己的,赚的钱不是自己的”且无法停下来的的人生阶段。
当一个人实现了梦想,拥有了财富,建成了帝国,一切马不停蹄的忙碌都变成了“为别人服务”,却出现了“妖魔化”,这确实令人困惑:这一切是“为了什么”?(来源:海涛评论 原题目:碧桂园水逆期,杨国强也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