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论语治天下”,这话有点吹牛,但原话不是赵普说的,而是元朝高文秀《遇上皇》杂剧中的一句台词。
元朝那时节,正是儒生地位与乞丐差不多的时代,十儒九丐,这话本来就是吹牛的。这样刻意夸张《论语》,让人家《孟子》《大学》《中庸》情何以堪?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载: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光义因此问他。
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这才是真正的出处。
但纵观整个宋代,国家治理就那点儿水平,赵普这话,是有撂挑子的意思,他哪怕把整部论语都使上,也未必能管半点用。
赵普一生,三次拜相,官做得够大,最终晚节不保,因结党徇私而遭罢黜,可谓隆隆其始而未能克终。
但相比之下,宋朝也还算是开明社会,批量生产了许多大腕级的文人墨客。而文人是可以怼权贵的。
宋哲宗赵煦让苏轼给人写墓志铭,苏说没写过,也不想写。赵煦说司马光的碑文是怎么回事?苏说:“司马光帮我妈写过碑文,我自然也得帮他写。”
哲宗一听,也就了了。
苏轼有个小妾叫朝云,说他一肚子不合时宜。苏先生这辈子就没站好队,游离于新法和元祐之间,终生郁郁不得志。
本来仁宗是想让他当宰相来着,偏巧他总差那么点火候,咣叽一声就错过了。
那个写字儿的米芾,眼珠是蓝色的,加上一具鹰钩鼻,哪个人种不好说。
他最开始学的是唐书,苏东坡指点他练魏晋的字,一练就上瘾,转头骂唐朝书法“丑怪”“俗书”。
米芾有个习惯,见到奇形怪状的石头就磕头,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行为艺术吧。
此前说过的那个“醉里挑灯看剑”的辛弃疾,一辈子都很励志,但一辈子都没当上大官,终于盼着盼着来了一纸任命通知书,让他当枢密院都承旨,可惜在任命后的第四天就挂掉了。
信手翻看历史掌故,每一段都称得上伟大与奇葩并存,高尚与狗血相混。这些个看似简单的小故事,它在流传中所蕴藏的复杂意味,其实远超我们想像。
本来,这个世界一直都是在左右摇摆中向前走的,没有谁永远都是政治正确的。当历史被虚构,谁还在乎真相? (作者:李成侠 甘肃日报 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