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非我弱,得志不离群。”这话似乎出自《宋北赋》,但无据可考,意思无非是得饶人处且饶人,属于活稀泥搞中庸那一帮派的腔调。
现今人们很容易圈层,拿人家收入地位划三六九等,生吞活剥弄几个群体,弱势的和强势的,利益既得的和不既得的,人为挖出一道鸿沟来,然后拉一拨人各找各妈站好队,各说各的诉求。为了弥合这道鸿沟,有人就屁颠屁颠地跑出来,口吐白莲花,假装不存在阶层差异,炮制上一大堆鸡汤文,填平沟壑,双方从此握手言欢,算是和谐并功德圆满了。
在我们的话语体系中,弱,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忍让向来是一种美德,但这种美德只停留在哲学层面,很少在社会层面上实现过。弱者的忍让,只能是无奈的选择,而强者向来就不会忍让,也不打算忍让。把你让到前面,让我跟屁股后面吃土喝西北风,这等傻事,强者可不干。
处在社会当中,人都有固定角色和边界,免不了被别人一次次置入某种框架中去审视和评判,虽不至于说价值观动摇,却也在精神上跟外界反复对照、拉扯与冲突中,耗费了大量的心力与激情。你结婚没有、买了房子没有、创业成功没有、当了官发了财没有,这些人生的“标配”一个都不能少。少了,就成了弱势群体,就会有坠入到社会底层的危险。
毕竟时代发展太快,总会有人跑在前面,但更多的人是赶不上的。要让飞奔在前、领跑潮流的精英们停下来,抽出时间听弱者们唠里唠叨,那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除非是这些绝尘而去的老司机们腻歪了,累了。
我有时在想,主流社会里那股强大的见钱眼开、看人下菜的分层力量,究竟是因为少数成功者害怕跟别人一样而主动地选择离群,还是多数不成功者担心别人小看自己,强加给自己一张低调的标签以混淆视听?
也许,二者兼而有之:一方面担心在别人眼里成为弱者,遭人白眼;一方面又时时告诫别人,小心别惹着我,我不是吃素的。
所以,“让人非我弱,得志不离群”这句话,是强者居高临下说出来的,听众无疑还是弱者。让,是因为我很强,有能力有资本够格;不离群,那更是一种姿态,说明我仍然能眼睛向下,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
社会有社会的规则,要生存,就要跟着规则走。
许多人很励志,是因为拼不了钱,拼不了别的资源,只能拼谁最能吃苦。对于下一代,希望寒门能出贵子,通过督促孩子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填平和既得利益者之间的沟壑,不输在起跑线上。
然俄,你认为的那条起跑线是不存在的。自打你的下一代站在那里等待发令枪响的时候,实际上是和你同一阶层的人在拼。跟自己孩子讲超越,不问西东且不问资源秉赋,怕是有“何不食肉糜”之嫌。(作者:李成侠 甘肃日报 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