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祠在四川眉山,几年前去过,东坡肘子是当地名菜。
苏轼才学是很牛的,品位也高。《于潜僧绿筠轩》中就摆谱:“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这是典型的二元论,好端端把竹和肉对立起来了。他生活的那个年月,想来物质匮乏生态尚好,竹常有而肉不常有,满街的瘦子,吃肉未必就和肥能挂上钩。
苏祠倒是有竹。居有竹,食有肉何如?小苏不答。再加东坡肘子呢?苏老泉更不答,只是拈花一笑。
清明上河图中的汴京,场面热闹,但那是盛世危图,不见得是真格繁华。
但小苏说的,是品位,有竹,显清雅,与吃不吃肉关系不大,只是比兴罢了。至少,父子仨公事干到这份儿,老苏小苏是不差肉吃的。
相比唐代,宋人对品位很是自诩。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唐人作富贵诗,多记其奉养器服之盛,乃贫眼所惊耳。”嘲笑唐人贫眼没见过世面,唐人所惊的,于宋已是百姓寻常之物。
当然这是官宦阶层,百姓该惊的照样惊,一直惊到刘姥姥逛大观园那会儿。
不过,宋人的确有品位,不是装的。尤其是文人,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东坡……一顺儿看过去,哪个都身居高位,但心里有山水,笔下有情怀,个个写诗作文,热闹得不要不要的。这些人酒功一般,天天猛喝清茶,把一条人生路走出了两种滋味:往上走,入朝当官,过很豪华的生活;往下走,可以很简单、很朴素。不像竹林七贤中的刘伶,嗜酒不羁,没事发发酒疯,然后就洗洗睡了。
王安石新政时,司马光反对,王安石说哪凉快哪待着去,他就自请外放。皇帝挽留他,他说不行,说他在这里会妨碍王安石执行新政。皇帝急了:光光你想干嘛?他说:俺要写一本畅销书,弄点稿费。于是就外放19年,写成了《资治通鉴》。
往事越千年,现在可没19年写一本书这档子事,谁能耐得住那性子呀。半吊子的,一吊子的文人,一上酒桌,猜拳行令猛如虎,个个喝成二百五,有时引经据典,鸡零狗碎,一个百度全知道,然后整出一地鸡毛,轻轻地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就散了。或者掉书袋,卖弄学问,说出一通“小桥流水老人家”似是而非的话,上演一出关公战秦琼的戏来。
在这种孤立分化的语境中,人人都貌似很有学问,看上去朵朵白莲花,其实是一个万花筒一般的世界——你看到无比丰富的东西,实际上是里面几块彩色碎玻璃。
但看破不能说破,呵呵就好,点到为止。说一个人“审美有问题”是没杀伤力的,但如果不小心说他没文化或没品位,所有人立刻就懂了。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这伤面子的事不能干!(作者:李成侠 甘肃日报 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