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经济不仅要满足城乡居民吃喝玩乐的基本需求,更要以文化引领全面小康社会的美好生活新需求。
文化消费和旅游休闲是夜间经济的重要内容,但远不是夜间经济的全部,“文化+”“旅游×”是放大夜间经济效应的必由之路。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批深受居民和游客欢迎的夜间文化和旅游项目、夜间节事、夜游街区和夜间经济集聚区。无锡运河夜游、杭州奇妙夜、温州的塘河夜画、郑州的建业电影小镇、安庆的新天仙配等项目已经具有了全国知名度,有的还上了网络热搜。
在刚过去的国庆节、中秋节八天长假中,各大景区、主题公园和公共场所的群众文艺表演,特别是艺术引领、科技支撑的旅游演艺项目深受广大游客喜爱。除了公益性的武汉《夜上黄鹤楼》,还有西安大唐芙蓉园的《大唐追梦》、南京旅游集团的《南京喜事》等沉浸式/行浸式夜间商演项目也广受游客追捧,数百元的客单价,多次加演还一票难求。
上海、南京、福州等地推出的“博物馆奇妙夜”“南京喜事”,丰富了市民的夜间文化生活,延展了游客的体验时空。北京延庆的世园草莓音乐节平均票价300-400元,每天吸引00后的年轻人远道而来,也为流行文化的产业化运营和私域流量变现找到了新的消费场景。事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发展夜间经济必须以人民为中心,着力提升城乡居民的文化获得感和游客满意度。缺乏文化支撑的项目,没有居民感知和游客满意的服务,都是不可持续的。
发展夜间经济要营造市民和游客可触可感的消费场景,更要以艺术引领的时尚品味和文化氛围构建面向未来的城市旅游竞争力。
夜间经济不能仅仅满足于重大活动期间的大场面,也不能仅仅满足于培育几个“网红”打卡地,而是持之以恒地营造城乡居民流连忘返的高品质生活场景。须知,IP可能是“网红”,但“网红”不一定是IP,到处都是大型灯光秀、无人机组字拼图、不倒翁小姐姐,时间长了,审美就疲劳了。到处都是夜市、小吃、卡拉OK、相声、脱口秀,模仿借鉴多了,人们也就没有消费欲望了。
在夜间经济这件事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完善后,文化氛围和商业环境是竞争力的关键。希望有一天,游客到访我们的城市,能有芭蕾舞之于莫斯科、弗拉门戈舞之于马德里、歌剧之于罗马、美术馆之于奥斯陆的认知,传统剧目、文艺创作、美术展陈、学术讲座都能够成为城市的文化坐标,并在夜晚降临时吸引市民和游客的广泛参与。
在不远的将来,年轻人可以去喧闹的夜场尽情挥洒青春,旅游者可以去看大场面的演艺秀,商务人士可以在洁净优雅的餐厅吃一顿仪式感十足的晚餐,更多人可以静静地徜徉在博物馆、美术馆和文化中心,可以三三两两去茶馆听听评弹、去看看彩虹室内合唱团的《阿妹》,这样一个传承创新、包容共享,不着痕迹地嵌入日常生活的文化空间,才是夜间经济的应有底色。
在夜间文化氛围的营造上,我们不能只盯着传统文化资源,还有承载红色基因的革命文化,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和人民幸福生活的中国梦,都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夜间经济新动能。(编辑:也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