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近日,“国家乡村振兴局”亮相,它的成立,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保障,也意味着“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面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要搭好乡村产业、生态、文化、人才和组织“五大振兴”戏台,谱好乡村振兴战略新篇章,助推美丽乡村顺利“出道”。
立足“产业兴旺”这个根本,让产业优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
乡村振兴的根本在于乡村产业的兴旺,而产业兴旺则源自乡村现有资源利用和产业结构调整。乡村产业做大做强不仅要顺应产业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建好“一村一特、一乡一业、一县一牌”等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形成品牌、规模效应;而且不能搞“大水漫灌”“雨露均沾”,要防止盲目追求“快速度”“一次性消费”,杜绝“政绩工程”“装门面”,让产业发展“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夯实“生态宜居”这个基础,让生态美起来。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要让乡村真正实现宜居,没有捷径可走,也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要牢固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定有我”的理念,坚决摒弃急功近利思想,不以破坏环境换取经济利益,着力在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上下功夫,发扬钉钉子精神,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实现让村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抓住“乡风文明”这个关键,让文化兴起来。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乡风文明程度的高低是判断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加强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通过采取符合农村特点、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有效方式,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理、寓教于情,深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大力开展传承红色基因和革命历史教育等活动,不断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让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飞入寻常百姓家”。
强化“治理有效”这个保障,让人才聚起来。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乡村治理是国家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振兴战略能够顺利实施的保障。
人才作为乡村治理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乡村有效治理的核心所在,这就让更多人才引得来、干得好、留得住又成为了乡村振兴的一个难题。破解这个难题就要实行更加积极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选好人才、育好人才、用好人才、留好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真正“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着眼“生活富裕”这个目标,让组织强起来。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中,要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政治素质和战斗力。”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要以村(社区)换届为契机,抓住支部书记这个关键,突出政治标准选优配强“领头雁”;持续开展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坚持党建引领,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能力,确保每一个支部都硬起来、强起来,人民的生活都好起来、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