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康县深入践行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和视察甘肃时“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创新发展思路,实现了从建设美丽乡村、管理经营美丽乡村到打造全域旅游大景区“三部曲”的循序推进,探索了贫困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推进的新路径。
依托美丽乡村
着力打造全域乡村旅游大景区
着力培育乡村旅游升级版。坚持用旅游的理念规划乡村,用景区的标准打造环境,用文化的元素丰富内涵,用“美丽乡村”点亮“乡村旅游”,依托建成的317个美丽乡村,建设了2个国家4A级景区、2个国家3A级景区和69个旅游示范村,乡村旅游日接待能力达到5000人,一个不要门票的全域乡村旅游大景区初步建成。着力建设核心景区和重要景点。按照“一线贯通(三百里竹海长廊生态旅游文化风情线)、中心支撑(环县城白云山森林公园旅游圈)、两翼引领(阳坝和花桥AAAA级旅游景区)、三带延伸(G567国道、白望路、康阳路)、全域布点(一村一景)”的发展格局,着力打造了长坝花桥乡村旅游培训基地、游客服务中心、房车营地和茶马古道景观;实施了茶博园、梅园沟国家湿地公园、阳坝古街、白云山公园城西环线等工程,完善提升了阳坝、长坝核心景区服务功能;培育了团庄古村、天鹅湖新村等一批乡村旅游新景点,从根本上解决“旅长游短”的不足。着力增加乡村旅游文化内涵。坚持六年打造了三百里旅游文化风情线,建设亭廊、小径、休闲健身广场等重要旅游节点28个。挖掘开发男嫁女娶、棒棒鞭、羊皮鼓舞等一批民俗文化,着力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提升了乡村旅游的魅力。
整合资源要素
大力发展旅游扶贫产业
完善旅游产业要素。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连续四年持续推进“十村百户千床”乡村旅游示范工程,发展农家乐、农家客栈、乡村宾馆317家。持续推进全域环境绿美净工程,动员干部群众拆除危旧房、废弃圈厕5.6万座,投资1000万元新建标准化旅游厕所36座。启动实施梅园沟世行项目及百鸟园、茶马康城和长坝旅游产业环线公路建设等项目,推进4G网络与全域wifi景区景点全覆盖,建成康县“智慧旅游”网上平台。积极主动对接省内外各大旅行社,加强与四川九寨沟、汉中、广元、武都、天水、兰州等周边旅游城市的互联互通、发展共享。
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深入挖掘自然资源、历史遗迹、风土人情等元素,打造了花桥、大水沟、朱家沟、何家庄、桂花庄等一批乡村旅游品牌。在“五.一”前后举办乡村旅游文化美食节,宣传展示康县美食、特产、文化等旅游产品,提升了乡村旅游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多元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发展核桃、花椒、茶叶等优势特色经济林果135.08万亩,建成年产5万吨的核桃露生产线、50万公斤茶叶生产线、年销售额4000多万元的兴源土特产加工等一批循环产业项目,开发了一批特色鲜明、携带方便的旅游产品和手工艺品;依托“互联网+”模式,发展电商企业38家、开办网店1343家,广泛搭建康县特色产品销售平台,把木耳、香菇、核桃等销售到全国各地,走出了群众网络增收致富新路子。
创新带贫模式
全民共享旅游扶贫成果
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的重要抓手,探索形成了“政府引导+公司运营+协会管理+农户联动”、“协会+农家客栈+农户”、“支部+帮扶单位+公司+农户”、“互联网+电商+乡村旅游+产业开发”等多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构建乡村旅游与贫困群众的利益联结机制,丰富了群众脱贫的路径,激发了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城关凤凰谷村等乡村旅游度假公司组建以来,每年对贫困户和群众进行入股分红和奖励,激发了群众创业致富的热情,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老百姓有了幸福感,干部有了成就感。近年来,全县有3924人返乡创业,创办乡村旅游及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1080家、各类中小企业及农合经济实体230个,引回资金6.5亿元,带动全县5000多名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就业,较好解决了当前农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大龄青年成家等社会问题。2017年全县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01亿元,2260户8800名贫困人口依托乡村旅游实现了稳定脱贫。(来源:中共康县委宣传部 甘肃省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大会经验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