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扶贫适应于一切人。我今天所讲的精神扶贫,主要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精准扶贫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的重要思想,培育贫困群众自我脱贫的内生动力,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造就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最终实现物质与精神“双脱贫”,物质与精神共同富裕,国家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双赢共生”。
一、为什么要实施精神扶贫
近40年来的扶贫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精神层面的问题日益凸显。
(一)脱贫攻坚千难万难,最难的是一些贫困群众自我脱贫的主动性不强、脱贫攻坚的参与度不高、脱贫致富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消极思想比较普遍。
(二)当前农村中心态失衡、思想迷失、道德滑坡、封建迷信、宗教邪教、陈规陋习以及其它违法犯罪问题比较突出。
(三)我们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还没有被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所深刻理解、全面掌握,急需大力加强党在农村的理论武装。
(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意识,牢牢抓住“乡风文明”这一灵魂,全面提升农村道德水平和整体精神风貌。
(五)杨改兰等一些恶性事件充分证明,精神贫乏更胜于物质贫乏,精神贫困比物质贫困更可怕。如果精神上不脱贫,就难以战胜困难,反而被困难所压倒。重度的精神贫困往往会产生极端情绪,进而导致极端行为。
(六)物质扶贫往往能解一时之困,精神扶贫则可以长期见效。人穷志短、消极无为,不愿自食其力,必然陷入“越穷越要、越要越懒、越懒越穷”的恶性循环。
(七)精神扶贫比物质扶贫更艰难。精神贫困使人意志消沉,失去向贫困命运挑战的精神动力。更为严重的是,一些人虽然富起来了,但精神更加空虚了。
(八)建设美丽中国、健康中国、文明中国、幸福中国,迫切需要厚重而坚实的精神支撑。
(九)农村基层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严重,党的建设亟待加强。
总之,物质贫困需要帮扶,精神扶贫更不能忽视。要彻底摆脱贫困,精神扶贫是关键。精神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新动力,是精准扶贫的治本之策。
二、精神扶贫要解决什么问题
(一)“扶志”与“扶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贫困的斗志和勇气;扶智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扶能力,帮助和指导贫困群众着力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
(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倒挂的问题
农村物质财富在不断增长,但一些农民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扭曲错位。农村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不相适应、不相协调、不相同步的问题非常突出,新农村应具有的新风尚远未形成。
(三)全面小康不全面的问题
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在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这些目标要求上,还有较大差距。这样的全面小康还“不全面”,需要下功夫补齐“精神短板”。
(四)大力加强党在农村的理论武装
一是大力宣传普及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广大农民群众;二是深入普及党的“三农”工作的各方面方针政策,特别是惠农政策;三是深入普及法律知识,努力提高农民法治意识;四是深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农民群众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五是深入宣传正确的生产生活理念和健康的生理、心理知识,培育绿色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
(五)在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中推动乡村文化兴盛
以优秀乡村文化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社会发展各个方面,转化为农民群众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
(六)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改变“底层上升通道受阻,一代穷世世穷的局面”。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提高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就业能力,“打开孩子们通过学习成长、青壮年通过多渠道就业改变命运的扎实通道”。
(七)高度重视贫困人口的心理健康和人文关怀
在物质贫困之外,同样值得关注的还有贫困人口的心理问题,特别是妇女、老人、儿童的心理健康和精神状态。我们要把对贫困群众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纳入扶贫攻坚工作的重要内容,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的精神生活。
(八)努力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当物质财富达到一定程度后,人的幸福感更多地来源于精神领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上下功夫。要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生等幸福产业,最大限度地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激发农民的主人翁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九)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国家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灵魂和本质。精神扶贫就是以人的现代化为目标,培育农民群众现代化的能力素质,为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做好“人”的准备。精神扶贫工程就是塑造国民现代化素质的伟大育人工程。
(十)推进以基层党建为核心的乡村善治
要以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纯洁性建设为主线,把农村基层党组织扶正、扶强,把农村党员、干部的精气神扶起来,激发党建扶贫新动力,抓好党建促扶贫。实现乡村善治,最重要的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占领农村意识形态阵地,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乡村社会最强音,使农民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根本目的就是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础上,净化农村政治生态,巩固农村基层政权,夯实和壮大党在农村的长期执政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实施精神扶贫工程就是为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丰润的道德滋养,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冯湖 甘肃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