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九年二月二十日,黎明前的黑暗笼罩兰州。黄河水在月光下泛着幽光,铁桥如沉睡的巨兽横跨两岸。
拱星墩机场,苏联援华的伊-15、伊-16战斗机已列队待命。
中国空军第十五中队队长李桂丹站在跑道旁,望着东方微白的天空。他与苏联志愿航空队的谢尔盖队长并肩而立,两人无需言语,默契已在数月共同作战中形成。
“今天他们会来,”李桂丹打破沉默,“情报说有大机群从运城起飞。” 谢尔盖点头,用生硬的中文说:“我们准备好了。”
与此同时,兰州城内,马兰正组织学生和居民疏散。连日轰炸让城市千疮百孔,但人们的意志愈发坚定。
“快进防空洞!不要带太多东西!”马兰在广武门附近指挥着人群,忽然听到空中传来熟悉的轰鸣声。她抬头望去,只见东方天际出现黑压压的机群。
“四十架...不,至少六十架!”有人惊叫。
警报声响彻全城。与此同时,中国和苏联战机已升空迎敌。
一部分市民仰望天空,被刺耳的声音,吓得缩着脖子。
空中,李桂丹驾驶伊-16战斗机率先接敌。日军二十七架九六式轰炸机在三十架中岛式战斗机护航下逼近兰州。
“保持高度,先打轰炸机!”李桂丹通过无线电下令。
一场惨烈的空战在兰州上空展开。苏联设计的战斗机灵巧地穿梭在日机之间,机枪喷吐火舌。一架日军轰炸机中弹,拖着黑烟坠向黄河北岸。
地面上的百姓暂时忘记恐惧,纷纷走出防空洞为空中勇士欢呼。
马兰站在小院中,手心出汗地为每一架中国战机祈祷。
陈青此时正在五泉山司令部的地下掩体内,通过望远镜观察空战。朱绍良将军站在他身旁,面色凝重。
“日军这次有备而来,”将军说,“他们的目标似乎是铁桥和机场。” 陈青点头:“内奸虽除,但日本人肯定还有别的眼线。”
突然,一架被击伤的日机不顾一切地向铁桥冲去,明显试图撞击。千钧一发之际,李桂丹的战机俯冲而下,以猛烈火力将其在半空打爆。
碎片如雨点般落入黄河,铁桥安然无恙。
空战持续四十分钟,日军被击落九架飞机,仓皇撤退。中方损失三架战机,两名飞行员牺牲。
然而这仅仅是开始。二月二十三日,日军发动更大规模空袭。这次他们改变了策略——先以小队佯攻拱星墩机场,主力则直扑兰州城区。
马兰正在城隍庙协助僧侣疏散香客,突然听到空中传来刺耳的呼啸声。她抬头,只见炸弹如黑雨般落下。
“趴下!”她将身边的老方丈扑倒在地。
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城隍庙主殿被直接命中,千年古刹瞬间化为废墟。瓦砾砖石飞溅,烟尘弥漫。
马兰从废墟中爬起,耳朵嗡嗡作响。老方丈被一根横梁压住,已无生息。四周尽是伤亡者,香客和僧侣的血染红残垣断壁。
“救命!有人吗!”废墟下传来呼救声。
马兰强忍悲痛,开始组织幸存者救援。她不知道,这场轰炸只是兰州噩梦的开始。
由于导航错误和兰州的地形与靖远相似,部分日机将炸弹误投靖远县城。本应是相对安全的后方小城,却遭灭顶之灾。
陈青三日后抵达靖远调查时,被眼前惨状震惊。乌兰镇上,整条街道被毁,平民死伤惨重。
“共投弹二百余枚,大部分是燃烧弹,”当地官员哽咽报告,“学校、医院、民居...无差别轰炸。”
陈青在废墟中巡查时,意外发现一个可疑的无线电残骸——这显然是间谍用来为轰炸机导航的信号装置。
“靖远也有日特活动,”他对随行人员说,“全面搜查!”
很快,他们在城郊一个车马店抓获了三名汉奸。审讯得知,这些人属于一个覆盖甘宁两省的间谍网,总部设在宁夏。
“他们有一个秘密电台,就藏在靖远附近的煤场内,”汉奸交代,“负责人叫老K,真名金田一郎。”
陈青一震——正是从兰州逃脱的吉田秀夫!
与此同时,马兰在兰州发现了重要线索。清理城隍庙废墟时,她找到一具身份不明的尸体,身旁有个被炸变形的金属箱。
身为地下党情报人员,她立即认出这是便携式无线电装置的一部分。更令人震惊的是,她在残骸中发现了一张微缩照片,上面竟然是第八战区新调整的防空部署图。
“内部还有间谍!”马兰立即通过紧急渠道向延安发送情报。
延安社会部回电简短:“据悉日特计划轰炸平凉、天水。你组务必协助查明阻止。”
马兰想起陈青。尽管分属不同阵营,但抗战大局面前,他们必须合作。
陈青特别行动组从靖远返回兰州后,立即与马兰秘密会面。地点选在黄河边一个废弃的水车房里。
“吉田秀夫在靖远出现,”陈青开门见山,“他指挥着一个覆盖西北的间谍网。” 马兰展示微缩照片:“更可怕的是,他们还在获取我军机密。平凉和天水下个目标。”
两人交换情报后,一个计划逐渐形成。陈青提议利用已知的间谍网络,传递假情报引诱吉田秀夫现身。
马兰犹豫片刻,最终同意:“但必须保证平民安全。我们可以通过边区政府的渠道,提前疏散潜在目标区域的百姓。”
计划如期进行。假情报通过故意留下的漏洞传递给日特网络:平凉某处将建有秘密航空燃料仓库,苏联新型战机将在此驻扎。
果然,日军很快调整轰炸计划,集中力量准备空袭平凉。
然而吉田秀夫老奸巨猾,他派出双面间谍核查情报真伪。陈青和马兰的计划险些暴露。
危急关头,马兰哥哥马彪冒险出手。他以煤商身份作掩护,亲自前往平凉“筹备建设”,甚至伪造了工地和物资,终于骗过来核查的间谍。
一九三九年三月十五日,日军轰炸机群扑向平凉。但他们不知道,中国空军早已严阵以待。
李桂丹率领重新补充的战机编队,与苏联志愿航空队协同作战,在平凉上空给予日机沉重打击。同时,地面防空部队使用苏联提供的新式高射炮组成火网,击落多架敌机。
最重要的是,平民已提前疏散至安全区域,伤亡大幅减少。
战后清理中,陈青在平凉城外抓获了一个正在发报的日特。严刑审讯下,此人交代了吉田秀夫的藏身地——靖远乌兰镇附近的一个废弃堡寨。
陈青立即带队突袭。激烈交火后,他们攻入堡寨,却只见几具日特尸体和销毁文件的灰烬。吉田秀夫再次逃脱,但留下了重要线索:一本密码本和西安、太原日特联络点的地址。
“吉田要去天水,”陈青判断,“下一次大轰炸的目标在那里。”
马兰提出建议:“我们可以将计就计,在天水布下陷阱。”
经过第八战区批准,一个大胆的计划开始实施:向日特网络泄露假情报,称苏联新型轰炸机已抵达天水机场,实则加强防空部署,张网以待。
一九三九年四月四日,天水空战爆发。日军派出七十八架飞机的大机群,企图一举摧毁所谓的“苏联新型轰炸机”。
但他们落入精心准备的陷阱。中国空军与苏联志愿航空队协同作战,地面防空火力全开,击落日机十五架,创下抗战以来单日最高战绩。
更重要的是,在混乱中,陈青带领的特工小组趁机突袭了日特在西安的联络点,获取了大量机密文件。
马兰则通过边区渠道,将太原日特情报传递给八路军办事处,帮助粉碎了多个间谍网络。
夜幕降临,兰州城渐渐恢复平静。黄河铁桥在月光下泛着灰光——为防空袭,它被重新涂装成灰色。曾经的橘黄色成为记忆中的色彩。
陈青和马兰再次站在白塔山上,眺望这座伤痕累累却依然屹立的城市。 “我们赢了这一仗,”陈青说,“但战争远未结束。” 马兰点头:“吉田秀夫逃脱了,他一定会报复。”
正说着,空中传来熟悉的轰鸣声。但这次不是敌机,而是苏联援华的新一批战机正飞抵拱星墩机场。
两人仰望天空,银色的战机在月光下如同希望的使者。 “看,曙光。”马兰轻声道。
黄河水奔流不息,见证着这座城市的苦难与坚韧。在异步的时局中,不同信仰、不同阵营的人们因为共同的目标而并肩作战,守护着中华民族的希望之火。
兰州不倒,中国不亡。这信念如黄河般奔流在每个战士的血脉中,如星光闪烁在西北的长夜里。(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