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九年盛夏的兰州,空气里弥漫着黄土与战争的气息。
蒋介石站在白塔山巅,望远镜缓缓扫过全城。他身旁的侍从室主任林蔚手持地图,低声道:
"委座,兰州地势险要,四面环山,黄河穿城,易守难攻。更关键的是..."林蔚指向西北,"距苏联边境仅一千二百公里,必要时可获支援。"
蒋介石不语,目光投向远处冒着黑烟的工厂。那些从东部内迁的军工厂正在加紧生产,工人们的号子声随河风隐约传来。
"报告!"军统徐远帆快步上前,"城防工事勘察完毕。四大城门可改建为永久性防御工事,白塔山、五泉山可设置炮兵阵地。"
此时,几个包头巾的回族老人正在山下跪拜,诵经声随风飘来。蒋介石忽然问:"西北诸马态度如何?"
林蔚与徐远帆对视一眼:"马步芳表示'誓死保卫领袖',但要求保留青海军政大权。马鸿逵则提出需增加军饷..."
突然,刺耳的防空警报撕裂长空!十余架日机从云层中俯冲而下,炸弹如雨点般落向黄河铁桥。
"委座快避!"卫兵急呼。
蒋介石却屹立不动,冷静观察着防空火力的反击。只见苏制高射炮喷出火舌,一架日机拖着黑烟坠向皋兰山。
"好!"蒋介石难得露出笑容,"告诉苏联顾问,再要二十门这样的炮。"
深夜,九间楼灯火通明。蒋介石指着沙盘问:"水源如何解决?"
水利专家沈百先立即应答:"黄河水量充足,可建多级提灌工程。城南五泉山、城北白塔山均有优质泉水,日供水量可达万吨。"
"粮食储备呢?" 甘肃省政府秘书长丁宜中躬身道:"河西走廊可年产粮食百万担,宁夏平原..." 话未说完,徐远帆匆匆闯入:"委座,截获日谍密电!敌人已知晓我们的迁都计划!"
蒋介石冷笑:"果然有内鬼。"他忽然转向角落,"谢觉哉先生,你们八路军能否确保陕北至兰州通道安全?"
中共代表谢觉哉从容应答:"只要真心抗日,我军必全力保障交通线畅通。但望政府也能保证给八路军的补给不被克扣。"
空气瞬间凝固。国共双方代表目光交锋,仿佛能迸出火花。
次日黎明,蒋介石独自登上皋兰山。朝阳下的兰州城宛如一幅泼墨山水,黄河如金带缠绕。他看见苏联运输队的卡车正蜿蜒驶过铁桥,看见工人们在废墟中重建家园,看见回汉百姓共同抬着日军炸弹的残骸游行...
"报告委座!"通讯兵送来急电,"武汉失守!" 蒋介石手一颤,望远镜险些坠落。
那一刻他明白,迁都兰州已不是选择,而是必然。但这个决定牵扯的各方势力——苏联的援华意图、中共的抗日诚意、西北诸马的割据野心、日本特务的破坏阴谋——都将在这片黄土地上激烈碰撞。
下山时,蒋介石对林蔚说:"告诉所有人,迁都之事暂缓。" 林蔚愕然。 "我们要等,"蒋介石望向滚滚黄河,"等所有异步的势力,都露出他们的真实面目。"
九间楼的灯光彻夜未熄。谁也不知道,这个夜晚的决定,改变了整个西北的战局。而兰州这座古城,即将成为异步博弈中最关键的棋子。
一九三八年的兰州城,黄河水裹挟着黄土高原的泥沙奔流向东,一如这座西北古城中暗流涌动的各方势力。作为抗战大后方,兰州既是连接中苏的国际交通枢纽,也是各方情报力量角逐的隐秘战场。
黄河北岸的贤后街上,一座青砖灰瓦的四合院门口挂着「八路军驻甘办事处」的木牌。
院内,党代表谢觉哉正与处长彭加伦低声研判情报: “苏联援华的二十架战机已抵达迪化,日军特务必定有所行动。” “军统那边已经增派了人手”
彭加伦指着地图,“他们在白塔山下新设了监控点,美其名曰保护办事处安全。”
与此同时,位于木塔寺的军统兰州训练班里,副局长戴笠正在训话: “日本人在额济纳的据点虽被端掉,但新的间谍网已经渗透进来。诸位的任务就是把他们挖出来——顺便盯紧河对岸的‘朋友’。”
培训班里,爆破系学员在练习制作炸药,俄文系学员在背诵俄语密码。这些学员毕业后将被安插到西北各地,成为军统监视日谍和中共的重要眼线。
三方势力的微妙平衡。八办的红色桥梁 办事处院内,一架石磨暗藏玄机——磨盘下埋着电台天线。工作人员借磨面之机收发电报,将苏联援华物资情报传往延安。
“这是最新一批高射机枪的运输路线,”谢觉哉将微缩胶卷藏入烟斗,“需要经过军统控制的检查站。”
他们通过黄家园84号的豆浆铺传递情报。老板赵子明每天清晨给办事处送豆浆,热腾腾的桶底夹层里藏着各地送来的密报。
军统的暗影行动,军统兰州站站长徐远帆在西北大厦包下套房,借宴请之名搜集情报。某次酒会上,他故意将假情报泄露给伪装的日谍: “苏联石油专家下周抵达玉门,”
徐远帆举杯轻笑,“日本人果然上钩了。”
他们最大的成功是策反日本特务机关翻译官刘先生,从而获知日军轰炸兰州的精确计划。
日本特务的隐秘渗透,日本特务化装成皮货商,在黄河码头建立联络点。他们用特殊药水在羊皮上绘制地图,标注出苏联物资仓库位置。 最猖獗时,日军在额济纳东庙设立基地,拥有200多支枪械、3辆汽车和2部电台,甚至修建了临时机场。
空袭与反制 1939年2月,日机对兰州发动大规模空袭。军统提前截获情报,但徐远帆选择性地只保护国军设施——他指望炸弹能「误伤」八办。 没想到八办早已通过自己的渠道获知消息,不仅转移了人员,还趁机拍摄到军统见死不救的证据。
油矿争夺战 当玉门油矿打出第一口油井时,日本特务企图破坏油田。军统与八办罕见地联手行动:军统提供炸药和爆破专家,八办动用地下运输线将安保设备运抵油田。 “油田关乎整个抗战,
”谢觉哉对徐远帆说,”我们的账可以慢慢算。”
纸面上的战争 中共通过《西北青年》《战号》等刊物宣传抗日,军统则查封这些「赤色宣传品」。某期杂志被查禁前,八办将日军暴行照片偷偷夹入国民党官员的公文包里——次日这些照片就出现在蒋介石的案头。
1939年9月,军统截获日谍企图毒毁黄河水源的计划。徐远帆不得不走进八办: “我需要熟悉回民区地形的人,”
他递过毒药样本,“你们在清真寺有群众基础。” 中共地下党员鲜维峻立即动员回民特支,在88坊清真寺布控,最终抓获投毒的日本特务。
这次合作促成了一个奇特的情报共享机制:军统提供电讯侦测设备,八办提供群众情报网络,共同保卫国际运输线。尽管双方仍互相提防,但在日军轰炸机掠过兰州上空时,他们会暂时放下政见分歧。
军统电讯科员小陈真实身份是中共地下党员。每个深夜,他用军统电台向延安发送加密情报,同时为军统提供无关紧要的日谍信息维持信任。 某日他突然发现:军统正在监控自己单线联系的上线。他不得不冒着暴露风险,在中央广场留下暗号——盆花左移三寸,表示「危险,速离」。
卖水烟的马老汉则是军统线人,他记下每个购买烟丝的外地人特征。但他不知道,常来买烟的回族青年巴特尔,其实是中共回民特支的情报员。
黄河铁桥依旧车来车往,苏联援华物资的卡车轰鸣而过。在这座西北古城里,明暗势力交错制衡,形成一种危险的平衡。每个人都戴着面具生活,每句对话都可能暗藏机锋,每个看似偶然的事件背后都是精心设计的博弈。
但无论各方势力如何异步角逐,保卫这条抗战生命线的目标最终让他们形成了奇特的共生关系——就像黄河水与黄土泥沙,既相互纠缠,又共同奔向大海。(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