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进步了,当下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熟悉心理学、经济学的朋友应该都或多或少的了解过「马斯洛需求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通常情况下人的需求层次会随着经济水平提升逐渐提高。当下,对于不少人来说一种新兴的理念就是「消费升级」。
周边的产品传播环境凸显品质化
当一度在消费场景,仿佛从传统的思维上,认为有人群的地方,就有传播。其实不然,如果农夫山泉没有故事的感人,我想人们不会多停留在思维排序。如何在消费升级的“屏时代”做好传播?我们先从身边的一些传播的案列说起。
一家酒厂获得了“质量奖”,这本来是可喜可贺的事情。但由于该企业在品牌传播上,采取了区隔的策略,反反复复说自己是某某省酒界唯一获得政府质量奖的白酒。从表述上毫无错误,但从传播的受众心理上,却是不尽人意。有甚者妄议:四川勾兑水平,获得质量奖倒也无妨。
酒界一直处于不冒烟的工业的困扰之下,尤其一些酒厂多次邀请消费者现场参观体验酿酒的现场。让那些具有手工艺人有了作秀的空间,曾经一度占据朋友圈,在不断刷屏。
白酒消费归于理性消费以后,在大健康产业的鼓噪之下,一些烂酒的社会风气,也随着公务消费,逐渐归于平缓。
全民创意时代,一些长了毛的酒;一些把酒瓶埋在地里;一些把酒装在竹子里;一些用“豹子号”百元钞票卖的美酒;一些在媒体上反复叫嚣品牌的酒。。。
文化作为国家的延伸产品,浸渍着主流社会的价值。随着“八项规定”和“反腐倡廉”的加力,改变的社会的消费心态和形态。当兰州蓝成为中国西部内陆城市治理污染的标杆之时,兰州蓝亦成为商家逐利的符号,在强大的社会传媒的传播之下,家喻户晓。于是,一种叫兰州蓝的白酒脱颖而出,一些文化界人士在极力吹捧的时候,由于兰州市乃甘肃的腐败窝案,兰州蓝开始淡化,兰州的生态文明寻找新的符号和亮点。
具有消费引领作用的产品日益社交化
“寄意寒星荃不察”。从白酒、啤酒、黄酒、红酒、洋酒的消费态势看,遇强则强,代表了强大的品牌力。如果做小众和特色的酒类品牌,乃属于社交的圈层产品,更加强调和注重产品的品质,以及稀缺性。
对于稀缺性,还有一种产品化衍生的方法,如啤酒的品类,现今又出现两道鲜亮的品类方向,一是工业化的产品;二是非工业化的产品。(这也绝非是手工化的匠人之作)。精酿和粗酿之产品。
一般来说,精酿啤酒用来区别于大部分常见的工业啤酒(青岛、雪花、燕京、百威、喜力、嘉士伯)。这和其口味是苦是甜,是香是酸,酒精度的高低与否并没有直接关系。由于精酿啤酒这个概念是美国人发起的,所以我们引用美国酿造者协会BA对精酿酿造者的要求:
1、小。年产量小于600万桶(70.2万吨),生产的啤酒用于商业交易。2、自主权。非精酿酿造者或公司机构,其占股份不能超过25%。3、传统。酿造者所酿造的大部分啤酒的风味都应该是从传统的或者创新的原料与发酵工艺中获得。(达不到这个条件,冒用精酿概念,那只是借用而已,消费者不可当真)
许多精酿啤酒公司是由外国人经营的,但也有许多中国人所有的精酿啤酒公司。小麦啤酒很受欢迎,也许是因为它们与中国食物匹配得好,也许是因为当地人喜欢一边饮酒,一边咀嚼食物。当地酿酒商还必须最大利用已有原料。
中国的大麦质量不高,而进口又太贵。一些酿酒商还使用像四川花椒和乌龙茶这样的奇怪原料,很能吸引当地人。随着美国对精酿啤酒的需求疲软,中国市场仍然有着巨大的潜力。
啤酒不仅是一种提供能量的饮料,它也是一种社交饮品,一种让你表达自己和被社会接受的载体。在斯坦福商学院的托马拉教授看来,如果你能欣赏一种很小众的东西,甚至用一种自虐的方式,那么你会得到一种与众不同的满足感。
一切营销皆为传播的成效
传播本身也要学会升级,首先的就是传播内容要学会升级,传递内容要品质、文化、价值观等等,要引起受众共鸣,而不是单方面的灌输与教育。
当然在传播渠道也要学会升级,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线下广告、电视广告,当下有不少市场调研的数据都表明,数字营销正在成为主要的营销渠道,不少企业都不断在加高这部分权重。
当然,对于那些资金匮乏的小微企业和个人经营者,则可以使用新兴互联网传播工具,帮助自身实现传播渠道的升级。
以享自由推广为例,其就是适应传播升级一款推广工具,借助了每个人平台上编辑的展示页面的闲置资源,用户通过自积累「展示量」(分享、点击、浏览等可得)而后投放,这样一来当其他用户把自己的展示页(商品、内容等等)分享到网络、社交平台时,展示页会出现产品,也就是所谓的共享式传播,达到×N倍的传播效果。
平台上每一个用户都在帮你你推广,把页面分享到他自己所在网站、论坛、社交媒体等等,这样的共享式传播可实现网状覆盖。(介一居士/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