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第九届敦煌文艺奖对获奖作者进行表彰,王凤文没有亲自去现场领奖,究其原因,“最近家里的菌棒又开始装袋了,大棚里还有香菇待采,我还是先把家里的农活忙完。”王凤文笑着说。
王凤文是康县迷坝乡人,他的长篇小说《窑坪往事》同时斩获了第七届甘肃黄河文学奖和甘肃省第九届敦煌文学奖,他是陇南唯一一位获得省级双项奖的小说作家。
源于爱好的写作之道
“我是个农民,写作是我的业余爱好。”王凤文说,他从十五六岁起就开始小说创作,曾在《儿童文学》上发表小说,有作品入选《少男少女的世界》、《青春短笛》等书。
“说不上为什么,就是喜欢写东西。”王凤文告诉记者。
1993年,王凤文高考落榜,虽心有不甘,但他还是回乡踏踏实实当起了农民。
王凤文告诉记者,他想写作的时候就专心写作,不想写的时候就勤勤恳恳地干农活。
其实王凤文还是一个“田秀才”,他与妻子段淑英成立了康县同兴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食用菌菌种选育、驯化、生产、销售及技术推广服务,兼营苗木和中药材种植。2018年,合作社完成了对7户贫困户的帮扶任务,户均分红5000元。
茶马古道上的挖掘之道
“窑坪是宜商宜居的地方,住着“九州十三省”的人,这里是甘陕川商业交汇的一颗明珠。”王凤文对记者说。
陇南位于甘陕川三省交界处,是“以茶易马”的北茶马古道的重要节点。康县境内的茶马古道从窑坪起步,四川和陕西上来的商队由窑坪进入甘肃境内,甘肃南去四川成都和东去陕西汉中到湖北襄阳的商队也在此分路。新中国成立前夕,窑坪街上有商号100多家。《窑坪往事》把中国北茶马古道以小说的形式展示在我们面前。
王凤文介绍,窑坪不仅是马帮商户歇脚的驿站,更是染坊、纸坊、油坊等中小手工业集聚区,窑坪的商户遵守经商之道,故事也就从这些注重商道的商人讲起。
为创作这部小说,王凤文在窑坪住了一年,收集了许多茶马古道上的“前程往事”,为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
在《窑坪往事》这部小说中,很多人物在当地都能找到原型,在真实的历史背景下,再现了昔日茶马古道的繁华。
经过王凤文四年的努力,《窑坪往事》终于与读者见面了,最激动的就属窑坪当地人,第一版就被窑坪当地人买走了200本。
根植本土文化的创作之道
王凤文说,以前一直手写创作,直到2010年县里邀请他编撰康县文化系列丛书,才有机会接触到电脑。
王凤文将每天整理好的书稿,都小心翼翼地存到U盘里面。经过3年多的努力,书稿终于要完成了,但U盘却找不见了,那时的王凤文还不了解“备份”这个词的重要性,三年多的功夫白费了。“3个月一定交出书稿。”当时的王凤文心中就这一个想法,他一头扎进办公室,在电脑上不分白天黑夜地干了3个月。书稿虽然完成了,但是他的头发却白了一大半。交稿的那天,平时从来不饮酒的王凤文,专门买了一瓶酒为自己庆祝。
康县文化系列丛书王凤文等于编撰了两遍,对于当地的人与事,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与感悟,这为《窑坪往事》的写作打下了基础。
创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王凤文说,他的创作根植于脚下这方熟悉的热土,陇南独特的地域文化是他创作的源泉。现在,他又开始着手《窑坪往事》第二部,未来还将着手写讲述白马人的小说《白马谣》、记述岸门口镇往事的小说《纪常镇》、报告文学《不负青山》……
王凤文说,随着时间的远去,一些人和事就会被淡忘,一些古迹也会消失,他想通过文学创作将历史留存,同时也希望通过文学创作让陇南人文历史得到更好地传播,为文化兴市贡献自己的力量。(原题目:王凤文的创作之“道”作者:王芳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