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整个文明史体系里,有太多值得去解读、吸收、传承的设计,比如瓷器。我国古代除了陆上丝绸之路还有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瓷器的外销。走海运就要经过南海、印度洋才能到达不同的国家。那么如何让易碎的瓷器保存完好呢?其实这得益于中国古代的一种生态包装设计。我们知道,在已发现海底的沉船中,经常有成千上万件的瓷器,这些瓷器保存得相当完好。《敝帚轩剩语》里记载:“每一器内纳少土,及豆麦少许,叠数十个,辄牢缚成一片,置之湿地,频洒以水。久之,则豆麦生芽。缠绕胶固。试投之荦确之地,不损破者,始以登车。”什么意思?就是捆扎瓷器之后要在瓷器的缝隙中放上沙土,再放上豆种和麦种,甚至草种,浇上水,让它成长。这些豆麦的枝叶就把瓷器的缝隙包裹得结结实实,缠绕得非常牢固。任凭风吹雨打,任凭车马劳顿,瓷器都会保存完好。所以,这种绿色生态的运输包装设计,体现了非常高超的设计智慧。还有包粽子的粽叶,那就是最好的生态包装。但在现代的生活中,这样的包装设计却留存得少之又少。
我们知道,在农耕时代,农业和手工业是支撑人类几千年文明的两大支柱产业。到了现在,全球都在思考一个新的问题,能不能用新的农业化体系,用新的自然生长方式来创造人类的未来。意大利米兰世博会的主题就是农业和粮食。在意大利馆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思考如何用植物发电;美国和以色列馆在探索如何用垂直种植的方式得到更多的粮食;英国馆让观众体验蜜蜂的视角,他们的设计是想告诉人们,蜜蜂能活得好的地方,人类才能活得好。所以,全球不同的国家都在思考,如何用新的农业方式带来更多可持续化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手工业和农业就像孪生兄弟,是人类文明体系中不可缺少的根基。在过去,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有很多走街串巷的手工艺人,比如,家里的瓷碗破了,有人会来锔碗,缝缝补补。其实这样的手工文化贯穿了整个人类生活。《考工记》里有一句话叫“知者创物”。这个“知”应该通“智”,智慧的“智”,换句话说就是有智慧者要善于创作、善于设计。被创造的生活器物是有品味的,是有智慧的,这样才能被人们所用,而不仅仅是用来摆设、装饰。
但现在,很多人对于手工文化的理解就是装饰品。很多人买家具,一看,紫檀的,好!买!为什么?因为能显示身份,不管功能,只要材料好就行。现代人眼睛里看到的都是物,这是很可怕的,甚至在文化上是一种很可悲的价值导向。所以我们要找回传统手工业的精髓,让这种精髓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举个例子,日本有一位叫柳宗悦的人,被称为民艺之父。在一战的时候,大量的工业冲击了日本的手工业。过去人们所依赖的东西,突然之间被工业化给打断了,甚至消失了。柳宗悦意识到应该挽救这些民间生活中美的东西,于是他走遍了日本的乡村去收集、整理他们的民艺。现在在东京有一个民艺馆,里面收藏的器物会让你感到,它们的美学观念与中国的美学观念是一脉相承的。
后来柳宗悦的儿子柳宗理继承了他父亲的事业,他让那些在博物馆中的传统艺术和现代设计进行了有机的融合,让传统之美和现代生活之美统一了起来。这就是我们的近邻日本如何保护传统手工业的一个例子。
其实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东西不仅是把过去的传统符号搬到现在,那只是表面的传承。真正的传承是内在的精神与智慧传承。我们要用简约的,具有东方美学品位的设计作为设计价值导向。这种价值导向在当代,不只有亚洲设计师在做,欧洲的设计师也懂得如何从中国的生活美学里去吸取这样的智慧。
比如,丹麦的著名设计师汉斯·瓦格纳,他在五十年前设计了一把中国椅,是基于明朝的圈椅设计,那种简约之美成为世界设计史上的经典代表作。更重要的是他设计的中国椅一口气卖了五十年,现在还在卖,也就是说五十年前的设计到现在仍不过时。这样的设计才是真正好的设计,才是有价值的设计。但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大量的一次性的产品,大量地消耗着地球的资源。
我们看中国古代的设计,拿建筑来说,五台山还保留有唐代建筑,在北京,明代、清代留下来的老建筑更多,都有好几百年的历史。再说我们的民间仍然有很多的石雕、木雕,有很多的生活的器物还“活”在日常生活中,甚至是一个老的嫁衣能传好几代人。所以,中国文化的传承,对于人类生活文明体系的延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015年北京国际设计周的经典设计奖颁给了中国高铁,因为中国高铁是集成创新的结果,也是大设计观念下的创新结果。它已经不是过去传统意义上的引进模式。什么是大设计?一言以蔽之,就是创意设计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作者:曾辉 艺术设计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