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喜欢看我们视频的人,很大程度上也喜欢我们卖的杯子。
在成为一条合伙人之前,张晴在传统媒体工作了20年,从新闻类日报、财经类日报到时尚生活类周刊,再到现在的短视频。
她完整经历了传统媒体的兴衰,也迎来了内容新时代的到来。
她每一次转型,都展现出一个保持进取的媒体人不断求变的姿态。通过移动互联网,通过优质的视频,一条让几千万中产用户和几千个优秀品牌,找到了对方。
一条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生活方式媒体,2014年9月8日上线,以每天一条的节奏,发布原创短视频。2015年12月,一条旗下日播短视频微信公号“美食台”上线。一条,主要针对的用户群体即注重生活品质的中产阶层。一条,也是中国发展最迅猛的生活方式电商平台。
现在,这家成立只有3年的内容电商平台,在刚过去的11月,广告和电商收入已经超过一个亿。
在探索内容和商业模式的过程中,张晴心境的变化,一定程度上映射出了一条的变化:第一年先把内容做好,第二年开始涉及广告,第三年进入电商领域,第四年(2018年)开线下店。用她的话来说,一条走的每一步,都非常扎实。
投身创业大军后,移动互联网和传统媒体在文章呈现方式上的极大差异,给了一条所有做内容的人,很大的冲击。首先是标题,一条创始人徐沪生曾经说过:“在微信朋友圈,你只有0.1秒的机会,如果你不抓住他,你就放掉了这个用户。”
一条有一个专门起标题的群,群名叫作“标题魔鬼”,里面十几个人,一天要花至少2小时,死磕一个标题,最多的时候,曾经起过100多遍。
现在,她的焦虑是内容产业里的不确定性,“你不要以为你是‘一条’,你的用户就一定会忠诚地每天点开。”她说,“每一天,都是归零的一天。你必须靠持续不断地产出优质内容,才能黏住用户。”
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深层次焦虑,让她每一天都在全新的世界中度过,“现在想想在传统杂志里的工作节奏,真是太慢了。”她感慨。
张晴从2013年10月开始跑步,最多的一个月跑量超过200公里,全程马拉松成绩是4小时6分钟。
今年8月,她应耐克邀请,组成12人的媒体队,参加了在美国举行的全世界规模最大的殿堂级赛事Hood to Coast,完赛成绩:33小时。
她觉得马拉松和创业也有关系。
以下为一条合伙人张晴口述,经刺猬公社整理、编辑:
进入一条,是因为创始人徐沪生当时是《外滩画报》总编,我是副总编。2013年,他就在研究YouTube上面的短视频,他当时就坚定地认为,短视频是下一个趋势。因为智能手机得到极大普及,而给手机用户提供优质内容的平台又非常少。
2013年,他会经常和我分享他在YouTube上面看到的爆款视频,不断地给我夯实短视频这个概念;2014年正式出来创业,当时很多人都没想过什么叫短视频,知道这个概念的人很少。
徐沪生是我的三任直接领导,他是《第一财经日报》的编委、《外滩画报》总编、一条创始人,我们有十多年共事的经历,因为相信他的远见和能力,愿意跟他一起出来创业。
我当时向《外滩画报》提出“我要离开”的时候,我所在部门的小伙伴都很惊讶,因为在他们眼里,我应该是那个最后才离开传统媒体的人……
这事发生在2014年下半年。
出来后,工作节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是吃过午饭才到办公室,好像还总是部门最早上班的一个;创业这3年,工作日每天工作10小时是常态。但是人的适应能力比我们自己想象得要强;况且,这其实才是工作应该有的样子,只不过是以前太散漫了点。
我觉得移动互联网给我更大的一个改变,是把内容,当做产品来做。我们文科生鲜有产品意识,我们做的文章好不好,其实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你不知道外面的数据到底是怎样的,现在任何东西都要以数据说话。我最开始并不是很快就能进入到微信编辑这个角色,现在要以数据思维、结果导向来做工作。
在最开始,我们非常纠结标题这个点,那时我们一个标题可能要取100遍。
刚刚从传统媒体出来的我怎么也没想到,取标题的砝码有那么重。因为一篇微信文章的呈现方式和以前完全不一样,微信朋友圈只给你露出一个标题,之后才会有题图、摘要之类的辅助信息。在微信朋友圈,你只有0.1秒的机会,如果你不抓住他,你就放掉了这个用户。在取标题上,我们每天都不敢松懈。
一开始,我们按照报选题、定选题、拍摄、剪辑、制作微信、取标题的流程工作,现在,我们不断地把取标题的行为往前置,我们甚至觉得,如果你取不出一个好标题,这个选题本身就是不成立的。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做标题党。事实上,正因为不想做标题党,所以标题里的信息,必须是视频主要表现的点,而这个点,我们觉得如果不能让用户有很大共鸣和兴趣点开,这个选题,就会被枪毙。
过去3年,我一直分管视频内容,我们现在有:视频内容、广告、电商、运营这么几个业务部门。优质的内容,自带流量,这比你花多少钱做推广,都有效。
这三年来,用户对于文章的兴奋点一直都在变,我们在不断地去研究用户喜欢看什么样的视频。我们不能蒙头自己做自己的东西。
2014年9月8日,上线第一天,张晴按下“发送”键。右一:一条创始人徐沪生;右二:一条合伙人范致行
我们最开始做“安静的生活美学”,如果三年后还是这样的生活美学,审美是有疲劳的,这个时候已经有很多人做出和你很像的视频了。
选题上面也会有迭代更新,现在更加注重普通人的故事了。我们发现,尽管有人喜欢去看娱乐、看八卦,但是他们只会偷偷看,而不会在朋友圈转发;但用户其实对于三观很正的、有普世价值的爱的故事,非常认同,他们愿意去分享转发。
传统杂志一年54期,一年就靠54个明星名人撑场面,但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明星并不是流量担当,还是故事本身,不管你咖位有多高,如果你的故事不吸引人,用户就是不买账。
但是,我怎么依旧用优质的内容抓住用户的兴奋点,依旧让大量的用户涌进来?这是我的KPI,这种焦虑是每天都存在的。
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如果你做到行业的前三,在“护城河”上躺3年是没问题的。但是对于一条来说,每天都是全新的,你不要以为你是一条,你的用户都是习惯性地点开,并不是。
每一天都有人在野蛮生长,突然有一天就冒出一个你从来没听说过的号,和爆款文章,我们的竞争对手每一天都是全新的,每一天你都不敢放松。这个焦虑是非常深层的。
公司刚成立,是18个人,其中七八个编辑。那时候只有内容制作团队,还没有电商团队。这些编辑,大多是主流杂志的实习生,正式入职的希望很渺茫的,但是到了一条,就是独当一面的编辑了,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我们当初没有挖任何一个资深的人,因为挖也挖不动,就是一帮70后带着一帮90后出来做。
我们不缺选题,因为我们有十多年的传统媒体工作经验,以前把选题以图文形式展现,现在是视频,现在只缺执行的人。
年轻人是一张白纸,我们觉得反而更容易带上手,最怕工作了七八年、有点资历、小宇宙很强、又不肯吃苦的人。
我们的公司在上海,我们没有其他任何城市的分站,我们的摄影师都是在职员工。都是自己的员工出差出去拍摄,拍完了再回来。
我们会对员工有非常高的要求,比如你去日本拍摄,你就要准备两双袜子,因为日本要席地而坐,需要换袜子,要从细节上去要求员工,要告诉新员工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现在我们合伙人6个人,平均年龄都在40岁左右,主力军还是90后。公司现在已经350号人了,当然现在的中层,都是年富力强的资深从业者了,不可能再扁平化的管理。
对他们来说,当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和他们的兴趣有关的时候,他们之间很容易有共同的话题,他们已经成形了一个小生态,相互之间的关系非常好。你在一个美的公司,你报道的人也是美的,三观和语言体系都是一样的,尽管工作压力非常大,但公司的氛围,会让他们更愿意留下来一起创业。
创业这几年,我已经从管理几个人到管理上百人,这已经是质变了,管理的方法论一直在更新。
每一个人在这个团队里面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能不能发光,就看你怎么调配他们。
我们的摄影师团队出去拍摄,是一个有五六个人的团队,他们在外面就像一个小家庭一样,他们之间的和谐与不和谐,会对产品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些新员工之间会有一些摩擦,但是他们都会和我说,“没办法和这个搭伙。”
处理这件事的方法有很多,比如直接和他说,“如果你不适应做这个的话,你就不要来我这里做这个事情。”
但是我发现,你要把他放在一个合适的团队,会产生很和谐的气氛,人跟人之间的气场相合是一个非常微妙的事情。
作为一个管理者,你要怎么去发现他们之间微妙的点,然后让合适的人在一起,产生巨大的能量,这个工作是我以前没碰到过的,之前都是单兵单干。
当电商起来的时候,电商要做大销量,它需要更多的商品曝光,可能会用微信头条来推东西,这时候,微信用户就会觉得体验不好,当天的阅读量就会受影响。
这种情况在我们转型做电商的时候,曾经有过,现在已经过了这个过渡期,我们各个业务部门都有了很强的自造血能力:我们广告的创意视频和文案越写越棒;我们电商的产品和教科书式的产品推文,本身就已经自带流量了。
内容是选题,电商是选品,调性——是一条的灵魂,电商你也要做成中产阶层的电商,你不能什么东西好卖你就卖,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成为中国最大的中产阶层电商平台的原因,颜值高、产品好,这是我们严守的标准。
喜欢看我们视频的人,很大程度上也喜欢我们卖的杯子。
为什么说娱乐号的流量很高,但是要在娱乐号上卖东西,很多都卖不好?用户属性和消费者属性不集合在同一类人身上,这是区别。
我们的电商平台,有5万件美美的产品,用户,是发现式的购买,而非目的地式的购买,我们就要做大而美的生意。
现在有1500个品牌和我们合作,中国、日本、海外海淘都有,最开始是我们主动去找一些品牌谈,现在基本上是商家会找上门合作。如果有非常好的产品,我们一会主动出击,要拿到独家首发。
之前没有出现过和一条视频类似的视频,电视上的购物节目拍出来的效果太丑了。比如电视台去拍一家店,多是一个全景,然后主持人走进来一直说说说,可能随手拿起个碗在那里晃一晃,然后又放回去,我都没看到这个碗的肌理和细节啊,它是怎么个美法呢?
我们就想着把碗的细节拍出来,每一帧都能够当做杂志封面,像大片一样。当时,市面上没有这个产品,我们就以杂志人的这个美学要求去做,去改变这个生态。我们对人物的拍摄背景也会有要求,画面不能有任何杂物;衣服的穿搭也有要求,比如不能穿格子衫、条纹衫、花哨的衣服等等。
MCN是今年异常火热的一种新的内容生产、项目孵化、粉丝运营机构代名词。投资人也会问,我们有没有做内容矩阵旗下账号互相推这种情况。
我们做事情挺稳扎稳打的,一年只做一件事情,第一年我们先把内容做好,第二年,慢慢放开做广告,第三年做电商,明年做线下店。一年做好一件事情,练好内功已经是很好的状态了。
我们不是那种一拿到投资人的钱就迅速扩张的公司,团队的打磨、产品的测试,都需要很长的时间。
一条也会考虑投资一些比较有潜力的公号,但这是一个非常谨慎的过程。
11月,一条的广告、电商营收超过了1个亿,对内容电商来说,这已经是不错的收益了。上市在我们的计划当中,目前已经C轮了,接下去的一轮我们也已经谈好了,具体情况,应该会很快公布的。
在12月18日的“Multiverse 新内容探索者大会”上,张晴将和我们继续分享她的思考和实践。(来源:刺猬公社 /石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