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县人杰,宝地光华。人和景美,赋山水韵。
丝绸之路北茶马古道文化衍生带,成为文化自信的标志。
一本书,《武阶备志》遍及陇南山山水水,立言陇南,流传于世。
一叶桑,《宋坝桑王》守望丝路文化在康北的植物传奇。
一树茶,《阳坝茶香》抚摸千年茶马古道的轻柔之手。
一张纸,《手工造纸》再现“天工开物”最诗意的劳作和人文。
这“一本书”、“一叶桑”、“一树茶”、“一张纸”的文化符号,鲜活反映了康县社会文化生活,彰显了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让乡愁文化、地域自信成为寻味乡村旅游文化之魂,从现实出发讲好中国故事,打造传播康县文化高坡,描绘一幅幅让人垂涎的美丽印象,让世界瞩目,记住这里的俊美胜景。
文化的传承,从个体到群体,从小我到大我,时光是一道轴线,它把岁月拉长,让细节斑驳。美丽乡村的背后,是“乡约康县 同心筑梦”抒写的精彩,是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责任与担当。
“乡约追倚马,道德溯犹龙”,观今而鉴古,未来皆可盼。看似乡村的故事,却是心怀家国,抬头看向明天,追梦路上,才是最好的叙述方式。
康县不是一个县,而是此刻吸引了世界的眼睛,康县代表了美丽乡村。
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论坛,也不只是“论坛”,而是一场见证,一份记录。
龙王山下,被誉为“美丽乡村典范”的康县长坝镇并不大,但是这样一个时刻,却是英姿飒爽。不同于别的旅游景区的喧闹热腾,这里从会场到民宅,从乡村小道到店铺,随处可见的都是歌颂中华传统道德美德的训词诫文,书卷气的书香让这里的村庄暗香浮动,格外吸引眼球。
行走中国最美乡村,瞻乡约以叹逝,抚旧物而思纷,那些斑驳的字,那些貌似老旧的木雕、门墩,是余温,是烟火味,是时光的风尘记忆,在一瞬间全被唤醒。
这是一场“青山绿水”的见证。记录了康县20万儿女在“两山理论”指引下,从乡村人民最迫切的需求出发、十年为功,倾心这里的山和水而深得民心。
这是一卷“文化符号”的凝聚。文明之风,盛行乡里,和睦邻里,绿美净遮人眼帘。
正所谓“凡子弟以礼相轨,童仆以法相检,乡族以睦相守”,精神文明的道德建设是有目共睹。
这是一册“康县模式”的记录。爱护生态,以创建“一个不要门票的大景区”为直观的目标,荣誉纷至沓来,辉煌皆为序章。然而,这里人们对于生态的认知和认同,已经深入百姓的心智。心系百姓、率众前行的身影,幻化成为康县人的精气神,也是朴实的康县人的“核心价值观”:“生态为基、发展为要、民生为本、党建为先”。
这是一本“两山理论”的成果。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征程中,甘肃将擦亮乡村之绿,促进“局部美丽”向“全域美丽”拓展升华;扬起发展之帆,促进“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加速转变;牢记为民之本,促进“美丽发展”向“美丽富民”转化提升;搭建合作之桥,促进“各美其美”向“美美与共”合作共赢。期望论坛盛开交流交融的鲜艳之花、结出务实合作的累累硕果。
十年以来,从花桥到朱家沟,目之所及,都是漫漫乡愁文化,浓浓家风情。而乡村房前屋后的“墙画”则是这些乡村文明、家风家规的圆融和升格,有光有影,为美丽乡村注入灵魂和生命力。统筹各类资源用在“刀刃上”,倾心倾力打造“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生态旅游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不妨来康县,到中国最美乡村看看,这里是记忆,是安定,是熟悉,也是起点与初心。(作者:刘晓宁)